2022年8月

SpringCloud 微服务架构(基础详解)

微服务架构的概念

SpringCloud微服务更新

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项目搭建注意事项

RestTemplate

微服务注册中心

Eureka(停更)

Zookeeper

Consul

Nacos

负载均衡服务调用

Ribbon负载均衡服务调用

OpenFeign服务接口调用

服务降级、熔断、限流、隔离

Hystrix(停更)

服务网关

SpringCloud Gateway

服务配置

SpringCloud Config

消息配置

SpringCloud Bus服务总线

SpringCloud Stream消息驱动

分布式请求链路追踪

SpringCloud Sleuth分布式请求链路追踪

SpringCloud Alibaba 基础详解

SpringCloud Alibaba 概念

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服务注册中心

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服务配置中心

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集群与持久化

SpringCloud Alibaba Sentinel 服务熔断降级、限流

SpringCloud Alibaba Seata 分布式事务框架

微服务架构的概念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的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在其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与服务间采用轻量级通信机制互相协作(通常是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的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当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


SpringCloud微服务更新

打钩代表目前在用,打叉表示停更或被替代



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项目搭建注意事项

一、项目构建:

1、约定 > 配置 > 编码

二、微服务整体聚合父工程

1、新建简单工程

2、聚合父工程名字

3、选择 maven 版本

4、工程名字

5、字符编码

6、注解生效激活

7、java 编译版本选择 1.8

8、File Type过滤

三、对父工程的pom管理的jar包内容优化

1、将maven默认 <package>jar</package> 改为 <package>pom</package>

2、统一jar包管理版本 <properies></properies>

3、<dependencyManager>子模块继承之后,提供作用:锁定版本 + 子 modlue 不用写 groupId 和 version,对jar包的管理值负责声明,不负责引入。

四、微服务模块的构建步骤

1、建 module

2、改 pom

3、写 yml

4、主启动

5、业务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RestTemplate

概念: RestTemplate提供了便捷访问Http服务的方法,是一种简单便捷的访问 restful服务模板类,是spring提供的用于访问Rest服务的客户端模板工具集。参考spring官网。



使用: (url,requestMap,ResponseBean.class)这三个参数分别代表如下:

1、REST请求地址

2、请求参数

3、HTTP响应转换被转换成的对象类型


将RestTemplate注入到spring容器中,交给spring进行管理: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ContextConfig{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getRestTemplate(){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1

2

3

4

5

6

7

8

微服务注册中心

CAP原则: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014638


Eureka(停更)

SpringCloud 与 Eureka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19734826


Zookeeper

SpringCloud 与 Zookeeper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19954590


Consul

SpringCloud 与 Consul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19987591


Nacos

负载均衡服务调用

Ribbon负载均衡服务调用

SpringCloud 与 Ribbon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015109


OpenFeign服务接口调用

SpringCloud 与 OpenFeign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063156


服务降级、熔断、限流、隔离

Hystrix(停更)

SpringCloud 与 Hystrix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119872


服务网关

SpringCloud Gateway

SpringCloud 与 Gateway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492044


服务配置

SpringCloud Config

SpringCloud 与 Config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765489


消息配置

SpringCloud Bus服务总线

SpringCloud 与 Bus + RabbitMQ + Config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851600


SpringCloud Stream消息驱动

SpringCloud 与 Stream + RabbitMQ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0969333


分布式请求链路追踪

SpringCloud Sleuth分布式请求链路追踪

SpringCloud 与 Sleuth + Zipkin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065169


SpringCloud Alibaba 基础详解

SpringCloud Alibaba 概念

SpringCloud 与SpringCloud Alibaba 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127017


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服务注册中心

SpringCloud 与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服务注册中心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167710


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服务配置中心

Nacos 作为服务配置中心: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188285


SpringCloud Alibaba Nacos 集群与持久化

Nginx(高可用) + Nacos(集群) + mysql(主从复制): 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179174


SpringCloud Alibaba Sentinel 服务熔断降级、限流

SpringCloud 与 Sentinel 服务熔断降级、限流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325199


SpringCloud Alibaba Seata 分布式事务框架

SpringCloud 与 Seata 分布式事务的集成: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21563729

持续更新中。。。。。。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陌守」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36763419/article/details/119250022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差的时代

去年9月,诺基亚和上海贝尔携手中国联通发布《产业互联网白皮书》,对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和方向做了全面分析。随后,以新媒体起家的亿欧,前段时间也宣布押宝产业互联网,打造中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服务平台。而在前不久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找钢网、创业黑马、达晨创投等企业代表从行业和投资的角度,探讨消费互联网之后产业互联网的趋势和升级。

看起来,产业互联网领域现在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但资本过热、激烈竞争、烧钱烧流量不可避免。“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是风口还是陷阱,其实最终关键在于人,事在人为。

这是谁的舞台?

笔者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来厘清两个概念:“互联网+产业”“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业态进行重新定义、对产业资源及产业价值链进行全方位重组、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设计的一个持续过程。重组后的全新产业价值链上,可能会在每个环节脱颖而出若干个平台化公司(我们称之为“互联网+产业”),也会在各个环节分布着大量的公司化平台(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譬如: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和网库集团是平台化公司,韩都衣舍和早期的京东就是公司化平台;在移动出行领域,滴滴、快的则是平台化公司,神州专车是公司化平台。

一、敢涉水——从浅水区到深水区

如果你有产业背景——“产业+互联网”是现实选择

韩都衣舍,从2006年成立到今年7月获批成为互联网服饰品牌第一股,它走出来一条传统服饰行业整合、重组、抱团取暖的转型之路。

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苏宁、星巴克、戴尔等都是转型典范,转型之道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操盘手们深谙互联网思维,善于做互联网营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和渠道,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之下,对微笑曲线的重建和在微笑曲线上的产业升级。

当通过“产业+互联网”模式,走出创新和转型的第一步后,再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增强水性、锻炼队伍、积累经验、集聚资源,然后再寻找‘互联网+产业’的机会。

如果你有互联网背景——“互联网+产业”是不二选择

在前互联网时代,在一定区域内专注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既分工又合作的众多小企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类似于义务的小商品城、绍兴河桥的轻纺城等专业市场。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加上各精细划分产业,将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进而构成未来中国的产业和经济图景。

以笔者前面提到的网库集团为例,企业基于对产业的了解,以做互联网和做平台的思维和模式,仔细琢磨中小实体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痛点、产业链的低效点,去服务他们、提升他们,进而整合他们,让传统企业摆脱“电子商务只是进行网上零售”的思想禁锢,从而走出一条以实体经济为引领的“网络经济+实体经济”产业互联网发展之路。  

二、得有人——内部人与外部人

做产业的“互联网+”,既是从0到1的创新,同时也是从1到100的创业,因此,不管是“产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产业”,笔者总结了一下,有两种人不可或缺。

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

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可以是那些企业家精神未减的传统企业老板,也可以是第一代企业家在同乡邻居、自己朋友圈、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线员工、自己服务的客户、代理自己产品的渠道商、给自己供货的上游厂商……所有这些利益相关方中,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维、管理能力的年轻人。

具有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

那些长时间专注于特定产业,为它们进行专业服务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培训公司、投资机构从业者,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厂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广告平台。因为,他们对产业非常了解,又有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能跳出具体的产业和企业来看待问题的,自然就是最佳人选。而且这一类人中,大有愿意主导或参与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和创业的人。

当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和具有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联合在一起形成创业团队,既能得到资本的青睐,也更有可能发现产业互联网中真正的大机会,找到正确的路线图,克服创新和转型路上会遇到的沟沟坎坎,把自己打造成成功的独角兽。

在产业互联网的风口,网库集团就是这样的独角兽公司:既拥有具有外部人视角的内部人——众多深耕产业且企业家精神未减的传统企业老板,又拥有具有内部人视角的外部人——面向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平台,打造基于线上、线下积聚和连接、合作和交易的产业链生态圈子和战略落地服务。

这个舞台,只需要会思考的人

互联网+一个一个产业,既是产业凤凰涅槃的机会,也是互联网概念落地、价值放大的机会。但在此之前,你至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你所熟悉和从事的产业是什么?他的跑道足够大吗?现在的产业集中度够低吗?产业链够长吗?

2、你作为老大或一员的核心团队,究其特质,更适合做“产业+互联网”的公司,还是“互联网+产业”的平台?

3、在产业链中,你是谁?你准备服务谁,然后整合谁?

4、他们在哪里?你怎么融入他们?你怎么吸引他们?

5、你准备集聚、服务进而整合的对象,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有什么痛点等着你去解决?

6、你采用什么样的产品功能和业务模式,解决产业链中的问题,服务这些对象?有没有可能在传统产业链中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和交易结构,通过互联网来更好的实现并且将其效应放大到极致呢?

人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产业互联网这个舞台上,亦需要亮剑在手,一路笑看风起云涌。(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本文对产业互联网运营三要素:交易、增值服务、技术驱动进行了分析。

产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如果比照消费互联网的大逻辑来理解,就是通过重新设计渠道、流程数据化等对行业进行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主要行业均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原本强势的卖方地位逐渐削弱,而买主的议价权逐渐增大,此时B2B交易平台的出现,正好为双方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交易方式。

但在这些概念的背后,产业互联网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交易、服务和技术。【险峰·创】受邀为标杆企业寻找CFO华硕,分享三大要素实战打法。

要点一:交易

B2B交易平台,类似于消费互联网模式,即连接供给和需求双方,促进交易,并从它获取部分佣金来获取收益。但在此,平台与自营一直是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平台式的优势在于轻巧,但过轻容易切入行业,难以改变用户习惯和建立品牌,像大件交易类,由于差价小、价格相对透明,平台模式很难对佣金收取。而且如果选择自营模式,做大时也有可能面对市场波动的行情。

所以,要想清楚自己所在的行业适合采用平台模式还是自营模式,就是创业初期要开始思考的问题。根据寻找8年的经验来看,在钢铁业,B2B交易平台是方向,而自营是必经之路。

钢铁业有几个特点:资金密集,上游单笔采购额庞大,上半年找钢网交易量达1200万吨左右;钢铁具有很强的价格波动属性,通过大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市场走势及波动情况。

总的来说,钢铁业很适合做网络平台。找钢首先做撮合交易,积累了初始流量。但是,由于钢铁行业上游的强势和庞大,需要通过自营和关联打通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同时,自营也可以加强对行业的了解,做一体化服务(物流、仓储、加工、供应链金融)及SaaS化技术服务。

产业互联网

但钢铁业属于特殊类别,工业规模巨大。除借鉴经验之外,自主创业和平台的选择还需要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具体分析。假如所处的行业具有下列特征,那就更适合自己经营:

由于产品不符合标准,供应链长且复杂,对供应链的成本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可持续进行优化。如果只是深挖供应链,做好品控,自营就会有相当的优势。

商品贸易需要品牌认知,通过自营模式来更好的树立品牌。

上游和下游现金流都很健康,做自营也不会给供应链带来过度的资金压力。

比如耕作,是非常适合做自营品种的。

要点二:增值服务

基于平台实现的交易,附加增值服务实际上就是很好的盈利。B2B模式相对于B2C模式而言,由于面临的客户群是行业内的专业企业,市场更加透明,平台获得的毛利水平比2C类平台要低很多。但是同时,B2B平台的供应链服务基本上都是赢利点,ToC平台的服务基本上是成本。所以较低的履约成本和获得成本会给B2B平台带来更高的净毛利。

除了赢利外,优质的服务体验可以显著提升客户对平台的粘性,提升平台的壁垒。

产业互联网

具体地说,服务与交易实际上可以互相推动。特别是钢铁行业这样的存量市场,客户对服务和效率的敏感程度都很高。提供优质服务后,用户对平台的粘性将大大提高。

对行业因特网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很好的服务环节。最大的原因在于,行业中小客户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但其资质(信用)已经够好了。

在合适的情景下,供应链金融产品能够帮助企业重建行业信用,从而获得融资支持,这对小型和微型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B2B平台实际上也是做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行业的不二选择。

这一角色为何不能成为传统商业银行?

尽管银行的融资成本较低,但由于其风控性,其授信流程也是固定的,使得其做小微金融同样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这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成本做小微金融是不经济的。

与此同时,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差异化的风险定价,而对银行风控而言,其能够获取的中小企业银行流水、征信数据的参考性都较低,相对具有较高价值的企业来说,长时间、高频率的交易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被保存在交易平台上,因此,平台切入供应链金融就更加水到渠成。

对平台而言,做产业因特网供应链金融,系统化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将交易、供应链各环节的每个结点信息化,然后可以将信息共享,从而更好地进行风控。

关于融资渠道问题,在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银行信用制度的复杂性,初期的合作商谈常常遇到较大困难,所以建议前期不要嫌额度小,资金昂贵,还是要留有合作历史和纪录,这一部分是银行十分看重的,今后要慢慢增加授信额度。

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高速周转与银行的抵押品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矛盾,除银行外,在考虑资金来源时,还可向某些实力较强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拓展。

另外,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通常是即时性和即时性的,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变得极为重要。

要点三:技术驱动

产业互联网

创业初期,企业家倾向于从商业出发,除了基础产品的开发,很容易忽略技术对平台的作用。而且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技术绝对值得企业尽早开始关注并投入人力和资金成本。

具体地说,对B2B企业的核心影响主要是能带来整体环节的效率提高。

之前已经提到过,通过自营模式可以深入到行业,帮助企业识别交易环节中的每一个重要结点,而在这些结点中,通过对系统的技术改造,可以深入到各个环节,提高经营效率,使整个贸易链的效率大大提高。

本平台今年上半年(2019年)交易量同比增长一倍左右,但员工人数基本没有变化。可以看出,在这个时间节点,平台的业务量增长已不是单纯依靠人力增长,而是依靠技术驱动,这对B2B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技术的延伸创新也能给平台带来新的业务线和赢利点。

产业互联网

纵向行业中的SaaS开发。对传统SaaS公司而言,在产品打磨的基础上,往往也需要B端强势销售的推动。与B2B平台相比,立足于该行业多年,积累了一大批交易场景,对商业模式的认知以及客户信任基础,切入SaaS更是水到渠成。基于这一点,平台开始尝试将ERP系统模块化,做SaaS化输出,目前已初步面向上游供应商销售,下游小微企业SaaS也在进行产品研发。

当切入SaaS行业并得到广泛推广后,平台沉淀下来的数据也会从以前的交易数据,扩展到更详细的客户企业运营数据,如库存等,数据规模将大大扩大。基于这个基础的金融风控也会做得更好,甚至可以涉及到一些供求预测的事情。将来SaaS这个领域,也将成为B2B企业非常重要的盈利领域之一。

编辑/田甜

文章末尾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57067257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oT万物互联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体验已经不断促进了消费端需求侧的升级。但是在供给侧,大部分实体产业链条很长,整个链条中有大批量的从业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生产水平落后、整体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导致的问题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失衡。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因此,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已经较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型升级的需求被提出来,产业互联网这一关键词也就被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

所谓产业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对产业链优化实现生产关系的改造,通过新技术和供应链金融赋能,最终提升生产力

2、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与术》一书中,钟华老师根据多年的实践观察,按照成熟度,总结了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不同阶段的提升路径,如下图所示: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1.0~2.0阶段

目前绝大多数号称在做产业互联网的平台都处于1.0或2.0阶段,1.0阶段这些平台主要提供资讯发布以及基于供需信息进行交易撮合,又或者是2.0阶段提供电商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得交易差价。

处在这两个阶段的平台目前都面临着发展瓶颈,它们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不足 或 不能持续给客户带来价值,这就导致客户的黏性不足,平台上的数据也无法转化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3.0阶段

基于2.0阶段,从产业痛点入手,借助互联网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价值链优化,向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并随着平台发展不断延伸新的服务组合,最终形成围绕产业链的集成服务。

所以,3.0阶段的产业互联网被称为是能够真正推动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打通优化,通过服务的不断集成,从而为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商业体验,最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4.0阶段

基于3.0阶段,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不断地标准化、规范化,完善和规范了行业标准和规则,形成了产业信用体系、产业链治理体系,从而逐渐向4.0阶段迈进。

在4.0阶段,平台会推动产业在有序规则下竞争合作,最终形成一个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秩序。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由上可知,只有达到3.0阶段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才可以真正成为是产业互联网,要达到3.0阶段,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关键支柱能力:

(1)产业能力

核心在于通过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产业场景中,实现对产业场景中商业价值的挖掘,实现降本增效。

(2)技术赋能

核心在于通过平台为产业链从业者提供的一系列技术赋能,降低技术使用的门槛,实现技术普惠,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

(3)金融服务

核心在于在产业供应链中发挥对资金的协调作用,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效整合,提高产业供应链的整体协同性和响应性。

画外音:供应链金融似乎是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标配,因为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四流合一,即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保持一致。这四流中,最关键也最具时间价值增值的就是资金流。

要达到3.0阶段需要实现三个支柱,实在不容易。那么,大量没有达到3.0阶段的平台的运营未达标的原因又是什么?根据一些调研机构和钟华老师的洞察,有以下几个点:

(1)不熟悉产业

如果缺乏对产业的深度认知和理解沉淀,必然是空中楼阁。单单懂技术,肯定是不行的。

(2)用to C的促销、优惠手段,推动业务从线下发展到线上

平台初期发展积累用户,用这些手段毋庸置疑,但如果缺乏产业链优化和增值服务增强客户粘性,无法持久。

(3)主要依靠技术驱动来建设平台

如果不能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参与者的利益机制,仅仅凭借技术创新是不能带来平台的业务增量的。

(4)通过线上服务代替线下服务

产业互联网是企业对企业的服务,带有较强的O2O特征,必须做好线下的服务。仅仅是线上服务,是会缺乏对产业客户的线下深度接触和服务的。

(5)忽视标准规范的建设

产业级的流程和服务要实现规模化发展,需要依赖于每一个关键环节的业务标准的确立,需要通过数字化平台来积累和发展生态化的标准服务能力。

当今真正能被称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案例非淘宝莫属,它在第三产业做到了跨行业、打通商业垂直领域,并逐步实现向上游制造端和下游物流端的延展,构建起了社会协同效应很强的产业级平台。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则还没有出现这样规模和效应的平台。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3、产业互联网的构建要点

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还围绕着企业自身业务链进行数字升级,在此过程中对业务的深度沉淀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会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打下基础。

对这些企业来说,想要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钟华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

基础:具备撬动产业的核心价值点

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一定要能给这些企业带来不可抗拒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帮助他们挣得足够多的收益,这样才能形成网络效应。而这种能力,是仅仅希望采用互联网技术来打造平台的纯科技公司所无法实现的,因为它们不具备对行业足够深入的理解和能力沉淀。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重构:通过先进技术对线下场景的重构

要在传统产业中真正地创造价值,必然要围绕线下场景进行改造,要让互联网技术(硬件、RFID、IoT、5G、云计算、大数据等)对线下场景中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实现降本增效,进而让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能够得到切实的利益回报。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贯通:贯通整个产业链的业务扩展能力

要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需要能够支撑业务环节的业务扩展能力,在初期切入其中一个环节并打通后,再利用在该环节中争取到的资源和筹码去撬动环节的上下游。以此类推,逐步撬动整个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互联网的目标。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4、小结

虽然很多传统企业都声称自己在做产业互联网,但是很多可能不能真正地被称为产业互联网。而要实现传统行业的产业互联网,需要从业务角度具有撬动产业核心价值点构建网络效应的能力,还需要从业务链角度具有贯通产业链的业务扩展能力,其中困难重重也充满未知,这比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难度大很多。

对于大部分行业的腰部和腿部传统企业,需要围绕自身业务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业务深度沉淀,建设数字化平台,才能为将来有机会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打下基础。

对于一些行业的头部传统企业,有些都已经在开始进行产业互联网的探索,它们可能具有想要推动行业发展和升级的情怀,将来也可以为其他的企业提供建设案例参考。

编辑/张松

文章末尾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57067257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自2018年以来,“产业互联网”一直在各大论坛、媒体、企业战略中被提起,然而似乎每个人都在谈论它,但每个人所谈论的内容却又不太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产业互联网。”到底产业互联网是什么?又该如何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说到产业互联网就不得不提消费互联网。过去20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生长的“黄金20年”。时至今日,风口逐渐转向了产业互联网。

马化腾在腾讯930变革时说:腾讯要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说白了,就是以流量见长的腾讯要开始发力to B 端了。

2018年中国消费零售额为38.09万亿,线上占比23.6%,线下占比76.4%。这意味着消费互联网的数据不再高速增长,线上的流量红利已经完结,消费互联网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而产业互联网迎来新的机遇。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其实是在于服务主体的转变。

消费互联网直达C,干掉线下所有的小b,把与C端跟消费者所有的交互环节进行互联网化。但产业互联网是帮助b更好的连接C,实现销供产全价值链间的互联网化,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服装、金融、零售、物流每一个传统领域,似乎都隐藏着一个万亿级市场。该如何去改造它们,对于那些早已在消费领域分得一杯羹的巨头们来说,这是一片新的疆土,正等着他们去开拓。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

马化腾说,C2B是腾讯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帮助传统企业,打通从生产制造到消费服务的价值链,实现从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从消费到产业的生态协同。

简单用一句话来解释,产业互联网的就是要提高企业效率,通过技术的创新、让实体产业得到更好的赋能。



在这样的商业逻辑体系下,很多巨头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并不是要取代消费互联网,而是脱离传统制造业思维,以网络和技术为工具去整合升级整条产业的流转效率。

同时,产业互联网还要实现各产业供需的智能协同。对企业而言,为了实现降本增效,必须辅以数据化、智能化的模式和手段来实现内部的优化升级,利用技术的手段打通上下游供应链进而实现对产业链的全把控;而对互联网而言,其对于产业的需求更不用言明,互联网下半场本身就是to B行情。

此外,BBAT(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四巨头垄断了70-80%的流量。消费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在流量红利殆尽的情况下还被巨头垄断绝大多数流量,很难再杀出一条血路。

而产业互联网可以汇聚一切可以汇聚的上游,并集中提供给中小企业进行赋能,打通上下游的通道,消除壁垒,真正从行业的角度实现正面超车。


“存量”是产业互联网的好机会

从近几年中国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消费、外贸、基建、GDP,中国经济都很难再有过去的两位数增长。

流量和资本的存量时代已经到来,而存量时代恰恰让产业互联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与美国对比来看,目前中国GDP总量是美国的65%,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速维持在1%-3%间,而中国仍旧不低于6%。按照这一数字来计算,即使中国经济增速只有4%,每年新增的经济总量也要比美国2%平均值的新增经济总量要大。

经济存量时代,效率为王,企业乃至政府都会想尽办法提高效率,而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效率提升,为各行各业有质量地提高效率正是产业互联网的使命所在。

我们能看到,以腾讯和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及一些大型传统企业,都在逐步整合很多效率低下的落后企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而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成为产业转型和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当产业拥抱技术,效率必然得到极致提升,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也就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