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梳理了马化腾在领导腾讯过程中对战略升级、创业创新、产品、企业价值观和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的60条思考。



田姗姗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自我进化是一家企业穿越多个经济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核心特质及能力。



中国互联网行业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转入增速放缓的白银时代,二十多年潮涨船高,如今潮落之后方见实力,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互联网企业无法面对寒冬,而卓越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自我进化为新的存在,比如当前中国公认的最成功的企业——腾讯。



马化腾曾总结腾讯的特点,“在《基业长青》中,柯林斯推崇那些更注重自我改进,而不是把对手当作最终目标的公司。对我们也是如此”。



一家企业可以看做是其创始人的外延存在,企业的价值观是由创始人的价值观和特质所塑造的,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的影响;企业的战略调整既反映了企业家自我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腾讯的战略升级之路也是马化腾的自我进化之路。



马化腾能够从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进化为一位卓越的企业家,背后的驱动力有两个方面。



首先,对于时代机遇之于企业成功的重要性,马化腾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说过,“回顾腾讯的创业之路,我觉得机遇很重要,至少占了五成。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就不可能有腾讯激起的一点小浪花,改革开放为包括腾讯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其次,时代机遇如此重要,而时代又总是在变化,所以马化腾一直保持很强的危机感。



马化腾曾说过两句在行业内广为流传的话:“千亿元公司的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我常说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 ,“人要清醒,外面掌声最响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所以,面对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危机感让马化腾始终愿意挑战自己的已有认知和固有经验,不断自我进化。从1998年11月11日成立至今的24年里,腾讯进行了4次战略升级,每一次都代表着马化腾的自我进化又前进了一步。



本文梳理了马化腾在领导腾讯的过程中对战略升级、创业创新、产品、企业价值观和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的60条思考,这一定程度上能回答为什么是马化腾创建了中国最成功的企业,而不是他人。





关于战略升级



1.当一家企业越往上生长,越需要把创造社会价值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



2.(《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1》,2022年5月发布)我用“CBS三位一体”的思考,来看腾讯在这一方向的成长。腾讯从QQ的产品为起点,后来又有了微信,在服务用户中快速发展。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数字化、智能化,我们也在2018年提出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战略升级,以助力实体经济。我们越是深入其中,越是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弱势群体,对我们的期待、对利用数字技术的迫切需求;于是,我们在去年再次战略升级——我们的服务对象,就这样从用户(C),发展到产业(B),再到社会(S),最终指向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意味着,对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投入,就像我们投入研发一样重要,表面看是成本,实质是巩固了企业发展的底座。这就像百年成林的大榕树,在社会的土壤里,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根扎得越深,长在上面的用户价值和产业价值,就愈加枝繁叶茂。我们把用户价值和产业价值做得越好,反过来也能吸收更多阳光和养分,并反哺到根部的社会价值。CBS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



3.(2005年8月,腾讯进行了第一次战略升级)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腾讯已经初步完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



4.(2010年11月11日腾讯成立12周年,马化腾对内发布的一封邮件)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5.(2016年,马化腾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的对谈)几年前,腾讯的战略是不开放的,很多业务都自己做,好多都失败。我们电商做不过人家,卖掉了;搜索也一样。还有很多小的业务,我们发现竞争不过外面的公司,他们更专注,更有冲劲,更有创新性。所以,我们思考如何让各种物种在大树下成长?如何让大树变成一片森林?我们希望做生态,大家的关系其实是平等的,我们是同类,他们之间是独立发展的。



6.(2016年,马化腾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对谈)从开放战略这几年跑出来的情况看,效果越来越好。BAT之间在投资上也有竞争关系,但是我们做生态的想法更加开放,我们不要求控股,会给合作伙伴更多支持,让合作伙伴放心地牵手。我们说把半条命交给他,希望他成长壮大,创业者和合作伙伴非常看中这个。然后他会反哺给我们的产品,比如像微信支付,大量合作企业都在用它,对于微信支付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7.(2016年,马化腾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对谈)我们定位做什么?做平台,做连接器。这个世界很大,不可能所有事情全都自己包。



8.(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我们希望更开放,腾讯这五六年的策略是做两个半业务,第一个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个做数字内容,剩下的半个业务,“半”就是指还不太成熟,主要指互联网+方面,还有一个半是指“半条命”,这个领域中不是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也就是说另外半条命靠这个生态里面其他的合作伙伴,不管是O2O有关的,交通出行有关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搜索引擎有关的,我们全部不做了,给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已经太多了,所以要求我们的团队的定位不要跟他们竞争,我们的定位是支持他们,赋能他们。



9.(2015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公开信)我喜欢自留“半条命”这个说法,把另外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不是一句玩笑。腾讯并不希望成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大公司,而更渴望生长进化成一个共享共赢、没有边界的生态型组织。我坚信,“合作伙伴”是一个生态型组织里与用户、员工同样重要的第三条生命线。大家命运与共,将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新生态。



10.(2016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公开信)对于合作,我们拿出“半条命”,坚持去中心化,协助大家成长为自主的平台和生态。我们很清楚,孤木难成林。只有赋予开放分享的基因,生态才可能长成一片森林。腾讯自身的开放平台,一直在坚持促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开放分享网络。这和腾讯的社交基因有关。我们的开放平台最早是基于QQ及后来的微信,从社交关系链的架构推演出来。社交网络天然呈网状,鼓励朋友间开放分享。



11.(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赋能者,我觉得要看的是被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如果以后我百分之百的渠道都在你的生态里的时候,基本上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上了,利润也掌握在别人手上。从赋能最终格局来看,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命运、利润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赋能者手中;而腾讯进行的是去中心化的赋能。我们不是出租,而是请你来建房子,建完房子就是你的,你的客户、粉丝都是你的,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涨价。腾讯只有“半条命”,另外半条命掌握在合作伙伴的手中。



12.(2016年,马化腾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对谈)中国或者亚洲的互联网企业,应该在全球来说,取得一些成绩是不容易的。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有6家美国的、4家中国的,其他国家还没有,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在蓬勃发展,过去我们讲人口红利,这个快用完了,人口红利可能没有了,但是有消费升级。产业在不断升级和提升,有大量的机会。



13.(2013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的采访)最大的机遇来自跨界、融合,腾讯是通信行业里懂互联网的,互联网里懂通信的,融合成就了QQ,现在微信又回到了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比别人多懂一个行业,就是独到之处。



14.(2012年5月接受优米网创始人采访)开放是一个姿态,更关键的是一个能力。最关键的开放平台是你能不能真正从用户和经济回报中打造生态链。所谓的生态,不只是说把流量给用户这么简单,必须要使他能活下来,活下来必须要有商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如何能够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模式。



15.(2018年11月马化腾接受媒体专访)(2018年9月18日腾讯第三次战略升级)调整过后腾讯投资有四个不变和两个变化:



第一个不变是生态战略的不变,我们始终都会围绕腾讯的开放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个不变是我们会继续支持优秀的创业者。除了战略协同以外,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少数股权去投资,帮助人成长。



第三个不变是看重长期的投资价值。对于腾讯而言,我们更是一个长期投资人,我们更看重这个公司是不是有长期增长的价值,看重的是复合的增长。



第四个不变,我们会持续地进行海外布局。



除了四个不变外,我们也会有两个主要的变化:



变就是我们对产业互联网的强化升级。我们的投资范围会有一定的扩大,未来会加强产业互联网的投资。



二是练好内功,强化升级我们的投后服务。



16.(2021年4月,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应该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一起,成为腾讯所有业务的底座。你必须向下扎根,和其它板块有连接、有互动、有支撑,你才有可能成长。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久而久之,用户会知道我们是希望把数据保护好的……我们是有长期主义的视野、着重于长远发展的企业。不管外界有什么评论,我们自己是清清楚楚的。我们用行动表明自己。



17.(2021年底腾讯员工大会)腾讯只是国家社会大发展期间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国家发展浪潮下的受益者,并不是什么基础服务,随时都可以被替换。未来,腾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要做到不缺位、做到位、不越位,做好助手、做好连接器。





关于创业创新



18.腾讯的成功最初是运气,后面就是跟整个团队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



19.回顾腾讯的创业之路,我觉得机遇很重要,至少占了五成。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这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幸运,但也意味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因为别人不是打不赢你。



20.不能指望说要做10亿或多少亿,如果我们当初这样想早就死了。这会左右你每一步动作,接下来你会发现很多细小的事情都不做了,看到服务器有问题也不紧张,老想着10亿100亿怎么搞,那就完了。



21.事情都是一点点细致做出来的。一定把目标放到最低,过完这关再说。大多数人都跟你一样面临各种小坎,只要埋头过完自己的坎,剩下的自然会有人分心落后,到时候你就跑到别人前面去了。不用怕别人多厉害,做好自己、和自己比就行了。



22.首先看你做的事对不对、有没有用户价值,只要事情做对了成本就不会太高。其次,多考虑产品能不能琢磨得好用一点,慢慢用户自然会体会到你的心意。只要有价值、不放弃就肯定有回报。我们的好产品全都是这样琢磨出来的。



23.我们想第一步还是要生存,你出去怎么办,下一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你一年内的收入来自于哪里。那时候没有风险投资,也没有说靠一个概念大家会抢着投钱,根本没有这个环境,而且是比较务实和比较低调地做事情。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坚持这个风格。



24.(接受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采访)现在市值或者股票我认为都是反映了现阶段,最关键是你未来的机会能不能保持像小公司一样这么灵活,而不会公司越大越官僚,内部的决策很慢,对用户新的需求反应很慢,这是我每天担心的,而且希望每天跟同事们传达的,不要老觉得你的公司大了,其实你看到一个具体的业务,或者你的思考方式,你和其他任何公司没有任何的优势,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心态压下来,还是希望像小的公司那样灵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包括对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和极致的追求,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产品和服务永远是核心。



25.(2018年接受央视采访)当时QQ还没有起来,还没有融资,我们要做大量的系统集成,包括帮别人做网站、做网页,做这样的一些项目,来养活QQ这个不断地消耗我们服务器资源,但是又不知道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所以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6.(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如果我当时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公司,肯定走不远的。当时走对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我们最早的创业团队里,有四位是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比如我对产品比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去实现,这方面我想得比较清楚;张志东(腾讯原首席技术官)是个学霸,技术能力很强;陈一丹(原腾讯首席行政官)从政府部门出来,他虽然技术不强,但善于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经验。正因为我们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补充,这也带来腾讯的风格比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没有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后来腾讯的风格也是这样,比较民主一点,比较多元化一点,让不同的声音出来。



27.(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寻找互补和共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要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孤木难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优势上,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8.创新从解决用户痛点开始。小步快跑,从专注解决一个用户痛点开始,往往更有效果。



29.我们的创新经验是,在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



我们也走过弯路,我们过去搞了一个研发中心,说你们就干创新,结果发现干的都是重复性的产品工作,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创新。我们事后回头看,很多创新点并不是我们搞一个创新部门,你们只干创新,就能做出创新来。别的部门就不做创新吗?现实不是这样的,很多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总是在不经意的边缘地方出现。比如微信,不在成熟无线业务里面诞生,反而是在以前做邮箱的广州研发中心诞生。



30.(2016年,马化腾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对谈)内部良性的竞争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自己打自己?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让公司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



31.创新是内部竞争的结果。2010年,我们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决定尽快拥抱这个变化当时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开发微信,最后广州QQ邮箱的团队胜出了,所以微信的底层更像是一个邮箱系统。(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



32.在大的挑战面前,你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方法和团队是否能够完成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包括在微信推出来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好几家同类产品,我们要求我们的QQ团队帮助这个小弟,因为它作为老大哥,应该帮助小弟渡过这个难关,我们把所有关系链推到微信里面去,最后才赢得了这个竞争。(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



33.留意跨界。要想进入一个成熟产业里挑战原来的企业是很难的,因为这个产业重兵把守,完全是一片红海,但是两片红海的交接处和跨界部分,往往可能是一片蓝海,就像我当初选择了在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跨界领域做了QQ,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是现在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的创新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转型,往往可能通过跨界进行,很多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如果抓到机会的话,会是创业的好方向。



34.(2018年11月马化腾接受媒体专访)如果说你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我觉得要非常聪明地去想很多方法。就是要在跨界交叉融合的一些领域里面找到发展的蓝海,或者是叫细分市场中的细分市场。企业一定要找这样的一些蓝海,找准自己的定位,我觉得这样发展机会就大,否则你陷入一片红海,跟很多企业进行同质化的竞争,我觉得这个很难发展大的。



35.我很喜欢一个比喻叫“兄弟爬山”,大家努力看谁先跑到山顶,这有点像我们内部竞争的方式。在试错阶段,原则上鼓励大家都可以来试,正如前面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评判试错结果是有客观标准的,也就是用户和市场说了算。



当然,在腾讯往往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式的结合。对成熟的业务,我们采取比较稳健的管理方式,但对于新兴的模糊地带则需要鼓励自下而上的试错。一旦新兴业务成熟时,就不能完全失控,我们会通过成熟业务来帮助未成熟业务。比如一旦微信成形,腾讯会以全公司力量支持微信,包括核心的QQ关系链,也包括各种营销资源,以及与公司其他产品和业务的联动。



36.(2016年10月22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次对话)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关于产品



37.(2008年马化腾在腾讯内部阐述自己的产品观)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



38.(2008年马化腾在腾讯内部阐述自己的产品观)谈到核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技术突破点。我们不能做“人家有我也有”的东西,否则总是排在第二第三,虽然也有机会,但缺乏第一次出来时的惊喜,会失去用户的认同感。这时候,你第一要关注的就是你的产品的硬指标。在设计和开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外界会将它与竞争对手做比较。



39.(2008年马化腾在腾讯内部阐述自己的产品观)产品经理要关注最核心、能够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如果这块没做透,结果只能是让用户失望,然后再花更多的精力弥补,这是得不偿失的。当用户在自动增长(用户会主动推荐朋友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就不要去打扰用户,否则可能是好心办坏事。这时,每做一件事情,每加一个东西都要很慎重地考虑,真的是有建设性地去增加产品的一个口碑。当用户口碑坏掉后,再将用户拉回来很难。



40.(2008年马化腾在腾讯内部阐述自己的产品观)产品要做口碑就要关注高端用户、意见领袖关注的方向。以前,我们的思路是抓大放小,满足大部分“小白”用户的需求。但是现在来看,高端用户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



41.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挑剔的用户”。



42.(2008年马化腾在腾讯内部阐述自己的产品观)对同一个用户发信,在此用户有多个邮箱的情况下如何默认选最近用的一个账号,这些需求都很小,但你真正做出来了,用户就会说好,虽然他未必能说出好在哪里。



43.(2008年马化腾在腾讯内部阐述自己的产品观)在设计上我们应该坚持几点:



不强迫用户;



不为1%的需求骚扰99%的用户;



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



不能刻意地迎合低龄化。



在产品的总体构架及运营上,则可以采用下述的策略:



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



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



产品设计:“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运营要求:“不稳定会功亏一篑!”



总体要求:“快速,稳定,功能强,体验好!”



发现需求:勤看BBS和Blog。



44.(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我非常乐意担当产品经理的角色,我会关注每一个细节,调动公司的人和资源持续改善,直到让用户满意为止。但在改善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



45.(2013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的采访)(产品首席体验官的评价标准)一瞬间把自己变成傻瓜,还能走得很顺畅,架构稳健、清晰,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



46.(2013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的采访)(关于微信跟手机QQ的区别)微信一开始导入的关系链全部是QQ的关系。原来手机QQ跟手机通讯录的关系链是没有关系的,而在人们的手机里面存在庞大的真实的关系链,就是通信的关系链。微信打开了这个磨合,就是让手机通信关系链和积累了十几年的互联网的关系链融合起来,形成了更加丰富、更加实名化的关系链,这是最大的一个区别。第二是语音通信。在过去,QQ是没有语音通信功能的,全部靠打字。有了语音通信才让微信和手机QQ的体验有很大的区别。



47.(2013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的采访)为什么手机QQ当时已经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这个趋势,但是动作那么慢,做不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组织架构的问题。



我们原来的QQ和它的社交平台Qzone和手机QQ在三个不同的事业部,这就麻烦了。要做一个事情,要全部整合起来做就非常困难。



最大的问题是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解决组织结构的问题,因为组织结构不畅,后面做产品其实非常困难。我们不能怪产品团队做不好,因为我们不能把组织理顺,看到有这个趋势,看到移动互联网这个浪潮已经不是说一个公司设一个部门或事业部是专门做移动化这么简单了,而是应该全面地拥抱,所有的产品部门必须是PC、手机一体,是一个负责人,这样才有可能把产品做好。后来组织架构很快做了调整,手机QQ也找到了方向,和微信有差异化的处理。



48.(2010年12月“关于互联网未来的8条论纲”的演讲)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制造稀缺性的方法有三个:



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大量品牌投资。



第二,要营造一个独特的体验,比如苹果的iPhone,通过一种整合方式把很多技术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独特体验。其中它的每一个技术在其他的厂商看来都不是什么高精端的技术,关键是把它整合成一个体验,这就是一个稀缺性。



第三,塑造明星。



49.我们很早就认为线上和线下世界应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方式相互连接,所以在2012年就开始重视二维码的应用。未来的计算机世界里可能没有各种应用,只有不断浮动的代码,我看到一个杯子、一个开关,任何一个屏幕都可以直接使用,无需下载。我们希望从小程序开始建立这样一个新的生态。(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



50.我们在PC互联网年代已经有很多很成熟的产品,但是我们感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手机和智能终端开始大量普及,原来PC上已经非常普及的QQ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所以我们已经看到全世界有这个趋势,就是说在因特网上面会有新的基于通信和社交的平台出现,所以我们决定要尽快拥抱这个变化,哪怕是和自己的QQ做竞争也在所不惜。(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



51.我们在移动支付方面在全球比较领先,主要得益于腾讯的微信和阿里巴巴支付宝的竞争,在这三年竞争非常激烈。它的好处就是迅速地把中国的移动支付或者无现金化迅速普及了。(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





关于企业价值观



52.(2017年12月6日,马化腾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采访)我觉得我们公司的价值观,第一点是正直,就是人品要特别正直,如果说有任何的问题,哪怕能力再强我们都不会要这个人。



53.(腾讯成立20周年的讲话)腾讯的愿景是希望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如果进一步阐述的话,一是和时代、国家的利益更加方向一致;二是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融合;三是要能和业界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在这三个层次体现出腾讯作为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价值,才能让我们成为受人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54.(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过去,我们总在思考在商业上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社会所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国家、民族、行业、未来的责任和敬畏。



55.(2010年11月11日腾讯成立12周年,马化腾对内发布的一封邮件)这段时间以来,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但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被愤怒烧掉的只可能是自己。如果没有360的发难,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因此也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感悟。或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时,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





关于组织管理



56.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忍你半年可以,但半年后你还这样,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



57.对于找职业经理人,我们很重视人品,我们很坚持腾讯价值观的第一条——正直。不拉帮结派,不搞政治化,就是很坦诚,很简单,实事求是,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58.(2016年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采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方式,而专注、开放的心态是成功的必需特质。一家公司的成功永远不只是钱或资源够不够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团队精神。尤其是将帅相当重要,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危机感。



59.我越来越多地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该以什么样的型态去构建它的组织?什么样的组织,决定了它能容忍什么样的创新灰度。



进化度,实质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DNA、组织方式是否具有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我想举一个柯达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柯达是胶片影像业的巨头,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然而,这个掘了胶片影像业坟墓、让众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发明,在柯达却被束之高阁了。



为什么?我认为是组织的僵化。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很像生物学所讲的“绿色沙漠”——在同一时期大面积种植同一种树木,这片树林十分密集而且高矮一致,结果遮挡住所有阳光,不仅使其他下层植被无法生长,本身对灾害的抵抗力也很差。



要想改变它,唯有构建一个新的组织型态,所以我倾向于生物型组织。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须的生物多样性。



60.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参考资料



1- 2012年,2015年-2017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



2-2008年10月马化腾在腾讯内部做第一次产品演讲



3-2008年-2021年期间马化腾的媒体采访



4-《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1》,2022年5月



5-《独家深访:揭秘腾讯第四次战略升级》,36氪,2021年5月



6-《腾讯的第二次进化,没有天花板》,秦朔朋友圈,2021年



7-《腾讯传1998-2016》,吴晓波,2017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眸,作者|鹿尧



当企业把数字化转型提上日程时,最先意识到的往往是战略需求,而不是业务要求。随着转型由浅入深,速度和质量决定了生死,这时候才发现现有的开发工具与开发方式,管理水平及人才配备,其实很难胜任新的生产需求。



之前有数据统计,从转型成功率上看,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小于26%,而传统行业只在4%~11%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业里常规的逻辑,企业如果要真的跨越周期,必须先使用合适的新工具,无论是云计算、Serverless、各种Xaas,目的都是为了理想化的降本增效,低代码也是同样的道理。



Gartner认为,未来企业间互动、需要更多的设备接入,业务会更加分散,专业开发者的数量并不足以满足企业IT需求。供需矛盾间,可视化+拖拉拽的低代码平台能让所谓的平民开发者,即普通的业务人员也能进行应用搭建,成为平台的最终用户,写更少的代码,花更少的钱,干更多的事,这看起来非常诱人,而且蕴含了巨大的商业前景。



2018年是一个有趣的节点,随着OutSystems成为超过10亿美元的新晋独角兽,低代码概念也被大量曝光,国内低代码赛道在近几年也尤为火热。



中国低代码行业投融资事件汇总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之后,从2019年阿里把内部产品宜搭正式对外商用,到两年后发布低代码开发聚合平台“钉钉搭”,腾讯上线微搭,华为有AppCube,百度有爱速搭,大厂之外,传统ISV躬身入局,一大批创业型选手也纷纷涌现。相比国内,国外巨头的布局更早,微软、谷歌、亚马逊都将低代码看作未来,也都拥有自己的低代码平台:PowerApps、Honeycode和Appsheet。



理想的状态是,低代码能将所有与应用开发相关的活动,都收敛到同一个平台,从而产生更多方面的聚合效应与规模收益,但事实的发展却并不顺利。



站在2022年这个节点上会发现,同为企业服务里的细分赛道,虽然近年来跑出不少低代码玩家,但既没有产生像erp里的用友、金蝶,更遑论crm领域的salesforce以及协同办公里的zoom。反而传出的更多是被收购的消息,比如西门子收购Mendix和TimeSeries、Magic收购PowPow、字节收购黑帕云。考古微软2005年开始投入的webform,InfoPath等工具,也早被时代淘汰,现在一些寄生大厂生态的明星厂商,名声并没有如雷贯耳。



愿景是美好的,不过现实中类似“低代码是不是伪需求、是否能真的商业化”的质疑声也一直不断,尽管理论上降低了开发门槛,但怎样让客户真正用起来,低代码还是难以实现纯粹的产品化推动。平台如果预设是代码小白,牺牲上限换短期效率,不仅会限制平台成长,是否真的增效也不一定;如果提供给专业开发者,作用又难免鸡肋,更不必说昂贵的变革成本。



为什么低代码里至今没有keyman,归根结底,这并不仅是战略层面拍脑袋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开发阶段,还要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如果将价值认定框在降本增效的标准里,其实不太符合现实商业原则;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风很大,具体到产品、市场、业务、用户、特定的应用场景,有太多的细节需要重新考虑。



01 厂商看技术,甲方看业务



模块化、可视化的编程方法由来已久。20多年前,微软的Visual Basic、Access以及Sybase PowerBuilder、Delphi Builder等编程工具风靡一时,都算作比较早期的低代码工具,多年来热度起起伏伏,很多人认为,如今不过是用“低代码”这个新瓶,装了表单、工作流、业务对象等旧酒,包装成面向业务应用层的低代码平台,本质仍是个OA自定义表单和自定义流程引擎而已。



到2020年左右,广义上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包含低代码与无代码,前者面向程序员,后者提供给没有编程基础的业务人员,用友副总裁罗小江认为,“3-5年内可能低代码平台主要还是针对专业开发者,混合开发模式能够简化一些基础问题,程序员在此基础上做复杂开发。”低代码的成熟度,还停留在需要技术人员在一线业务员和开发商间做沟通的程度。



实际上,现在对于低代码的各种技术界定、渲染的实际意义不大,它的核心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那么业务逻辑比开发逻辑更重要。低代码之所以受市场追捧,源于数字化转型阶段的业务与产品供需矛盾。



当深入到具体业务会发现,现在的商业链条很复杂,比如从供货端、各种营销渠道,到各个电商平台推广卖货,现有的进销存软件并不能整合管理从收集订单、组织生产,到调派库存发货的不同平台订单数据,也不能分析销售情况进行客户追踪。



于是,有预算的企业想要自己开发软件,但在需求、交付时间、质量都不可控的情况下,供需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回到一开始,任何的企业软件都只是技术手段,技术最终要解决的是业务和管理的问题。所以,真正要讨论的就变成了低代码是否真的好用,商业化落地是否可行。



比如在C端,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供应商是很难靠卖纯粹低代码平台来赚钱,加上用户的产品认知度不高,市场教育成本不容忽视;为了维持基础能力,要兼顾定制的灵活性和运行的高性能,因为使用的人越多,边际成本才越低,这些对一般初创厂商来说压力山大。



如果在B端,考虑是否真的给企业客户降低了成本,并且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意味着企业结果导向。市面很多产品都是固定化流程设计,功能缺失或冗余难以避免,比如当你买了一个进销存系统,但当想统筹管理人员绩效时,就得去买另一个,这种情况下的理想场景是,企业人员能够按需自行设计多场景系统,听起来似乎更实用。



大企业的业务流程、数据逻辑往往按照业务规范去做,低代码平台加上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快捷地搭建;但受限于服务能力边界,低代码有明显的天花板,它无法替代当下的中、高级开发工作需求。中小企业的使用意愿也会被高估,即使用轻量化场景来,满足这些业务逻辑更简单的企业,除了搭建成本,还要因为业务不规范的“削履适足”,低代码反而不容易应对。



现阶段,不论在C端还是B端,在业务还没有实现标准化,数据也没建立标准时,低代码平台都不可能满足任意复杂度的业务,这也让它的应用场景被局限在那些只能被标准化的领域里,完成业务的全面覆盖更不现实,还会对企业的数据治理、信息安全产生隐患。



敏捷、普适、丰富的场景、性价比高,这是每一个低代码厂商在宣传自家产品时会用到的ppt话术,也是资本喜闻乐见的故事。不过作为入局者,钉钉、用友和简道云的相关负责人都曾表示,低代码市场的宣传是有些言过其实的,拓荒的过程很艰难,目前的渗透率极低,在所有的行业里渗透率基本上都是个位数,甚至仅仅1%、2%。



中国低代码市场渗透率低图源洞见研报



在数字化浪潮中,RPA赛道的玩家们也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由于低代码环境弱化编程需求,RPA市场边际扩大,并被认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细分软件市场,仅今年上半年,以达观数据、影刀为代表的国内RPA厂商累计融资金额达20亿,相关企业注册量接近400家。



但相较国外各领域对RPA的应用已经成熟,比如UiPath虽然验证了商业模式和落地场景的可行性,但国内的厂商仍在找试验田,具体到哪些业务流程适用RPA机器人,产品应用范围、边界及周期怎么定,市场还未实现规模化验证。加上产品功能的单一同质等问题,以至于国产RPA厂商客户年流失率平均在30%,远高于国外。



低代码和RPA的高开低走,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很多时候对于一个新兴概念的热捧,要远高于产品彼时存在的实际价值,即使它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风口,但在早期阶段,缺乏本土市场验证的情况下,产品是没有普适性的,更不是企业用来加速适应市场的“万能药”,与其忽视市场的复杂去盲目照抄,或者积极炒作甚至削足适履,都不如在适当的阶段做恰当的事更合时宜。



02 从低代码平台到生态



今年上半年,低代码厂商黑帕云正式停服,从被资本热捧到被字节收购,黑帕云是赛道热潮中首个退出的玩家,这件事也被看作国内低代码行业洗牌的开端。



低代码厂商图谱图源艾瑞咨询



在停服之前,有人评价黑帕云是综合能力最好用的轻量级数据协作工具。刚上手的时候可以直接当作Excel用,但它本身不仅比Excel更容易理解且支持协作,数据保存的完整性上也表现不错;接着在使用过程中加深对业务理解进一步升级业务系统,也就是说,软件本身并不是最重要,对业务和数据的理解、从而让业务系统不断生长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收购后不久关停,有人将原因归为飞书的核心产品多维表格,后者功能与黑帕云类似,虽然字节在低代码领域行事低调,但多维表格本身也是低代码的一个体现。飞书向来采取all in one 的策略,大客户的需求大多由飞书自己来做,随着业务的深化,用低代码去满足海量需求可以算是布局未来。



互联网巨头都在低代码领域加紧布局,像黑帕云的例子并不鲜见,虽然小企业的品牌变现能力对于大厂来说并不诱人,但沉淀下来的核心技术、产品理念和经验的确是有价值的。这也反映出,在本身冲突就很多的低代码赛道,走中小客和PLG增长这一路线的小团队,想要实现商业变现难上加难。



阿里的思路不太一样,在赛道之外,低代码起着“连接”和“高效办公”的作用。草蛇灰线,从2019年张勇首提“商业操作系统”,希望帮助企业实现品牌、商品、销售、营销、渠道管理、物流供应链等多环节的数字化;次年,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并融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钉钉成了云服务的平台。



钉钉推出的低代码开发聚合平台”钉钉搭”,聚集了宜搭、简道云、氚云、轻流在内的8款主流低代码厂商,金蝶、用友、纷享销客等也是钉钉生态一员。与其说是细分赛道里的低代码平台厂商,钉钉更像一款协作办公平台,基于协同密度来建设应用生态,这样一来,对原有的存量系统服务,面对复杂且分散的业务,钉钉起到连接器和整合的作用。



同一时期,用友完成ERP到BIP,从产品服务模式升维到平台服务模式。2020年发布的低代码平台YonBuilder为用友自身、伙伴、客户的应用开发提供统一开发输出的能力,帮助用友BIP实现商业落地。YonBuilder的存在和后来加入的APICloud,完善了用友的服务链条,和钉钉主打平台及应用生态不同,用友侧重开发者生态和低代码产品。



在传统软件转云的厂商,和互联网玩家纷纷进军低代码的情况下,构建生态成为共识,意味着现阶段很难出现直接对标Airtable、Notion的独立产品。这类似曾经国内爆火的BI赛道,随着大厂BI产品销声匿迹,大部分独立BI厂商以被收购、退出市场或抱团取暖收尾。同样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从狭隘的定位上,低代码是否会重蹈覆辙还需观望。



03 比起开发,说搭建更合适



如果打开知乎搜索低代码,会发现很多人的字里行间不乏抱怨。“别的不说,单就工作量是一点都没有减少,反而平添了很多很多的麻烦,不用‘低代码’平台分分钟就能开发出来的功能,用了之后得花更多的时间。”



因为目前大部分低代码平台都是高度封装,高度耦合的开发模式,所有功能必须得按照平台既定的规则开发,假如只是简单的增删改查,导入导出,聘一堆薪资不高的外包去用低代码写重复度高的业务,那确实是没有问题。一旦遇到客户有类似五彩斑斓的黑的要求,平台现有的功能又无法满足,很多人连Excel都不会用,更别提改代码,最后只能是做开发的人来返工。



虽然不论是Gartner还是IDG,市场都对低代码的未来表现高度热情,但局中人冷静发言,“它既不是模式的问题,也不是资本问题,而是赛道问题。低代码产品好像什么需求都能做,但是好像每种需求又做不好。”简道云联合创始人单兰杰认为,低代码最大的问题,是这种产品形态怎么能够持续地满足客户需求。



确实是这样,低代码可能会是程序员的一把工具,但不会成为颠覆行业的东西。正如前言,同为企业服务里的细分赛道,低代码这一支尤其分散,看似每一项业务都能适配,但实际的业务用途目前还是狭窄,大多限于简单的行政类、人事类需求,例如工作流和表单流转,大软件的部分功能延伸,面向企业用户的快速补充开发。企业的核心业务如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等,还是要用传统的erp,这些很难用低代码去实现。



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倾向认为低代码弥补中小企业开发人员数量上的不足,但开发是一回事,能用起来是另一回事。低代码能力是否会变成一个与Office套件一样普及的基本办公职业技能,尚不可知;未来是继续加功能,还是开放更多的接口,做交付动作满足需求,还是产品保持简洁,通过一些其他模块,或应用市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些也不好回答。


为什么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不去研发被卡脖子的工业软件呢?



既然有,我为什么要去重复做,科技无国界嘛?也许有了危机感,有了警钟才会重视!但是作为一个工业级的软件,我觉得这并不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企业能够完全扛起来的。何况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背后也有投资人,也有一些还是国外的投资人,能乐意去让他们一些见效慢的事情吗?也许只有敲响了警钟,才会快跑,这不这两年就开始动起来了!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接下来展开详细聊聊,相信看完之后,你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我的看法是,有些领域,可能你需要花费5天研究探索,投入30万就能进入一个行业!有些领域你可能需要花费五年时间,要投入3000万甚至过亿才能进入一个行业!而且可能投入这么大,不一定有这么大的产出,那么你还会做吗?



很多公司,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一直追求利润,一刻都不敢于停下来的企业;他们可能会优先考虑投入时间成本低,金钱成本低的行业;而且容易形成规模,也容易提升知名度;这些年阿里和腾讯的竞争PK,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



例如同时出现在打车软件上,同时在移动支付上PK,同时在社交团购上PK等等!曾经人民网都批评了这样的现象!



不过基于业务需要,阿里和腾讯也投入了一些企业级的云服务产品,云计算产品,一方面可以联合企业形成大数据,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形成更好的“管控”企业!



但是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角度出发的工业软件,早期是依靠国外,如今国内也有少量的企业在做,但是不是这些大的互联网企业!



工业软件分为应有软件、系统软件和编程语言这三部分,更加细化来看的话,主要是CAD、CAM、CAE和EDA这几种软件。国产化软件从广义角度来说,分为嵌入式软件(工业通信、汽车电子等软件)、研发设计类(CAD、PL等软件)、生产控制类(MES、DCS等软件)、信息管理类(ERP、CRM等软件)。狭义上的工业软件,主要包含以CAX、PLM、BIM、EDA为代表的的研发设计类软件和MES、DCS为代表的的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软件。



其实阿里巴巴也好,还是腾讯也好,很多的应用级开发,很多企业级的流程体系,也不是依靠着进口的软件在运行着!



其实这个问题也许早期有意识,但是由于考虑企业利润没有顾忌去做这方面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养成习惯了,不喜欢重复造轮子的精神影响,没有去行动!



而这两年中国科技领域,在芯片、软件、硬件、工业软件等领域都开始重视起来了,因为有了华为被等企业被制裁,美国频繁出招后的危机感!所以这些年中国的科技速度,国产化的科研速度是非常快的。各个地区都在鼓励去做这些事,有些不赚钱,但是需要去做的事情,这是使命,是一个时代的使命,有时候我只能说,可能并不是一个企业能够承担起的,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编者:本文作者为携程基础业务研发部-数据智能应用组研发负责人董锐。董锐有近9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2013年1月加入携程,曾在商业智能部设计和开发基于HADOOP生态体系的大数据数据仓库。现任基础业务研发部-数据智能应用组研发Leader,专注于携程个性化推荐系统,ABTEST等系统研发工作。

————————————————————

互联网二次革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并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各大电商的重要课题。通过各类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研究,以数据驱动产品是解决这个课题的主要手段,携程的大数据团队也由此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大数据的相关技术为业务带来了惊人的提升与帮助。

以基础大数据的用户意图服务为例,通过将广告和栏位的“千人一面”变为“千人千面”,在提升用户便捷性,可用性,降低费力度的同时,其转化率也得到了数倍的提升,体现了大数据服务的真正价值。

在新形势下,传统应用架构不得不变为大数据及新的高并发架构,来应对业务需求激增及高速迭代的需要。

一、业务高速发展带来的应用架构挑战

公司业务高速发展带来哪些主要的变化,以及给我们的系统带来了哪些挑战?

1)业务需求的急速增长,访问请求的并发量激增,2016年1月份以来,业务部门的服务日均请求量激增了5.5倍

2)业务逻辑日益复杂化,基础业务研发部需要支撑起OTA数十个业务线,业务逻辑日趋复杂和繁多。

3)业务数据源多样化,异构化,接入的业务线、合作公司的数据源越来越多;接入的数据结构由以前的数据库结构化数据整合转为Hive表、评论文本数据、日志数据、天气数据、网页数据等多元化异构数据整合。

4)业务的高速发展和迭代,部门一直以追求以最少的开发人力,以架构和系统的技术优化,支撑起携程各业务线高速发展和迭代的需要。

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应用架构不得不变,做为工程师也必然要自我涅槃,改为大数据及新的高并发架构,来应对业务需求激增及高速迭代的需要。计算分层分解、去SQL、去数据库化、模块化拆解的相关技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以用户意图(AI 点金杖)的个性化服务为例, 面对BU业务线的全面支持的迫切需要,其应用架构必须解决如下技术难点

1)高访问并发:每天近亿次的访问请求;

2)数据量大:每天TB级的增量数据,近百亿条的用户数据,上百万的产品数据;

3)业务逻辑复杂:复杂个性化算法和LBS算法;例如:满足一个复杂用户请求需要大量计算和30次左右的SQL数据查询,服务延时越来越长;

4)高速迭代上线:面对OTA多业务线的个性化、Cross-saling、Up-saling、需满足提升转化率的迫切需求,迭代栏位或场景要快速,同时减少研发成本。

二、应对挑战的架构涅磐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应用系统架构应该如何涅磐?主要分如下三大方面系统详解:

存储的涅磐,这一点对于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量的提升起到最关键的作用,需要结合数据存储模型和具体应用的场景。

计算的涅磐,可以从横向和纵向考虑:横向主要是增加并发度,首先想到的是分布式。纵向拆分就是要求我们找到计算的结合点从而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计算地点。然后再将各层次计算完后的结果相结合,尽可能最大化系统整体的处理能力。

业务层架构的涅磐,要求系统的良好的模块化设计,清楚的定义模块的边界,模块自升级和可配置化。

三、应用系统的整体架构

认识到需要应对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我们的系统呢,下面将全面的介绍下我们的应用系统整体架构。

下图就是我们应用系统整体架构以及系统层次的模块构成。

数据源部分, Hermes是携程框架部门提供的消息队列,基于Kafka和Mysql做为底层实现的封装,应用于系统间实时数据传输交互通道。Hive和 HDFS是携程海量数据的主要存储,两者来自Hadoop 生态体系。Hadoop 这块大家已经很熟悉, 如果不熟悉的同学只要知道Hadoop 主要用于大数据量存储和并行计算批处理工作。

Hive 是基于Hadoop平台的数据仓库,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很多概念。比如说数据库和表,还有一套近似于SQL的查询接口的支持,在Hive里 叫做HQL,但是其底层的实现细节和关系型数据库完全不一样,Hive底层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MR来完成,我们的数据工程师90%都数据处理工作都基于它来完成。

离线部分,包含的模块有MR, Hive , Mahout, SparkQL/MLLib。Hive 上面已经介绍过,Mahout 简单理解提供基于Hadoop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的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包。Spark类似hadoop也是提供大数据并行批量处理平台,但是它是基于内存的。SparkQL 和Spark MLLib是基于Spark平台的SQL查询引擎和数据挖掘相关算法框架。我们主要用Mahout和Spark MLLib 进行数据挖掘工作。

调度系统zeus,是淘宝开源大数据平台调度系统,于2015年引进到携程,之后我们进行了重构和功能升级,做为携程大数据平台的作业调度平台。

近线部分,是基于Muise来实现我们的近实时的计算场景,Muise是也是携程OPS提供的实时计算流处理平台,内部是基于Storm实现与HERMES消息队列搭配起来使用。例如,我们使用MUSIE通过消费来自消息队列里的用户实时行为,订单记录,结合画像等一起基础数据,经一系列复杂的规则和算法,实时的识别出用户的行程意图。

后台/线上应用部分,Mysql用于支撑后台系统的数据库。ElasticSearch 是基于Lucene实现的分布式搜索引擎,用于索引用户画像的数据,支持离线精准营销的用户筛选,同时支持线上应用推荐系统的选品功能 。Hbase 基于Hadoop的Hdfs 上的列存储Nosql数据库,用于后台报表可视化系统和线上服务的数据存储。

这里说明一下, 在线和后台应用使用的ElasticSearch和Hbase集群是分开的,互不影响。 Redis 支持在线服务的高速缓存,用于缓存统计分析出来的热点数据。

四,推荐系统案例

介绍完我们应用系统的整体构成, 接下来分享基于这套系统架构实现的一个实例——携程个性化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的架构图:

1、存储的涅磐

1)Nosql (Hbase+Redis)

我们之前存储使用的是Mysql, 一般关系型数据库会做为应用系统存储的首选。大家知道Mysql非商业版对分布式支持不够,在存储数据量不高,查询量和计算复杂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应用系统绝大部分的功能需求。

我们现状是需要安全存储海量的数据,高吞吐,并发能力强,同时随着数据量和请求量的快速增加,能够通过加节点来扩容。另外还需要支持故障转移,自动恢复,无需额外的运维成本。综上几个主要因素,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测试,最终我们选用Hbase和Redis 两个Nosql数据库来取代以往使用的Mysql,。我们把用户意图以及推荐产品数据以KV的形式存储在Hbase中,我对操作Hbase进行一些优化,其中包括rowkey的设计,预分配,数据压缩等, 同时针对我们的使用场景对Hbase本身配置方面的也进行了调优。目前存储的数据量已经达到TB级别,支持每天千万次请求,同时保证99%在50毫秒内返回 。

Redis这块和多数应用系统使用方式一样,主要用于缓存热点数据,这里就不多说了。

2)搜索引擎 (ElasticSearch)

ES索引各业务线产品特征数据,提供基于用户的意图特征和产品特征复杂的多维检索和排序功能,当前集群由4台大内存物理机器构成,采用全内存索引。对比某一个复杂的查询场景, 之前用Mysql将近需要30次查询,使用ES只需要一次组合查询且在100毫秒内返回 。目前每天千万次搜索,99%以上在300毫秒以内返回。

2、计算的涅磐

1)数据源,我们的数据源分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

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指携程各产线的产品维表和订单数据,有酒店,景酒,团队游,门票,景点等;还有一些基础数据,比如城市表,车站等,这类数据基本上都是T+1。每天会有流程去各BU的生产表拉取数据。

半结构化数据是指,携程用户的访问行为数据,例如浏览,搜索,预订,反馈等,这边顺便提一下,这些数据这些是由前端采集框架实时采集,然后下发到后端的收集服务,由收集服务在写入到Hermes消息队列,一路会落地到Hadoop上面做长期存储,另一路近线层可以通过订阅Hermes此类数据Topic 进行近实时的计算工作。

我们还用到外部合作渠道的数据,还有一些评论数据,评论属于非结构化的,也是T+1更新。

2)离线计算,主要分三个处理阶段 。

预处理阶段,这块主要为后续数据挖掘做一些数据的准备工作,数据去重,过滤,对缺失信息的补足。举例来说采集下来的用户行为数据,所含有的产品信息很少,我们会使用产品表的数据进行一些补足,确保给后续的数据挖掘使用时候尽量完整的。

数据挖掘阶段,主要运用一些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和·推荐数据的输出(分类,聚类,回归 ,CF等)。

结果导入阶段,我们通过可配置的数据导入工具将推荐数据,进行一系列转换后,导入到HBASE,Redis以及建立ES索引, Redis存储的是经统计计算出的热点数据 。

3)近线计算(用户意图, 产品缓存)

当用户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情况下,很难找到满足兴趣的产品,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用户的历史兴趣,用户实时行为特征的抽取和理解更加重要,以便快速的推荐出符合用户当前兴趣的产品,这就是用户意图服务需要实现的功能。

一般来说用户特征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稳定的特征(用户画像),如用户性别,常住地,主题偏好等特征;另一类是根据用户行为计算获取的特征,如用户对酒店星级的偏好,目的地偏好,跟团游/自由行偏好等。基于前面所述的计算的特点,我们使用近在线计算来获取第二类用户特征,整体框图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输入数据源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实时的用户行为,第二类是用户画像,历史交易以及情景等离线模块提供的数据。结合这两类数据,经一些列复杂的近线学习算法和规则引擎,计算得出用户当前实时意图列表存储到Hbase和Redis中。

携程用户意图框架

近线另一个工作是产品数据缓存,携程的业务线很多,而我们的推荐系统会推各个业务线的产品,因此我们需要调用所有业务线的产品服务接口,但随着我们上线的场景的增加,这样无形的增加了对业务方接口的调用压力。而且业务线产品接口服务主要应用于业务的主流程或关键型应用,比较重,且SLA服务等级层次不齐,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推荐系统的响应时间。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近在线计算来进行业务的产品信息异步缓存策略,具体的流程如下。

我们会将待推荐的产品Id全部通过Kafka异步下发,在Storm中我们会对各业务方的产品首先进行聚合,达到批处理个数或者时间gap时,再调用各业务方的接口,这样减少对业务方接口的压力。通过调用业务方接口更新的产品状态临时缓存起来(根据各业务产品信息更新周期分别设置缓存失效时间),在线计算的时候直接先读取临时缓存数据,缓存不存在的情况下,再击穿到业务的接口服务。

产品异步缓存框架

4)在线计算(2个关键业务层架构模块介绍)

1、业务层架构-数据治理和访问模块,支持的存储介质,目前支持的存储介质有Localcache,Redis,Hbase,Mysql 可以支持横向扩展 。统一配置,对同一份数据,采用统一配置,可以随意存储在任意介质,根据id查询返回统一格式的数据,对查询接口完全透明。

穿透策略和容灾策略,Redis只存储了热数据,当需要查询冷数据则可以自动到下一级存储如Hbase查询,避免缓存资源浪费。当Redis出现故障时或请求数异常上涨,超过整体承受能力,此时服务降级自动生效,并可配置化。

2、业务层架构-推荐策略模块,整个流程是先将用户意图、用户浏览,相关推荐策略生成的产品集合等做为数据输入,接着按照场景规则,业务逻辑重新过滤,聚合、排序。最后验证和拼装业务线产品信息后输出推荐结果;

我们对此流程每一步进行了一些模块化的抽象,将重排序逻辑按步骤抽象解耦,抽象如右图所示的多个组件,开发新接口时仅需要将内部DSL拼装便可以得到满足业务需求的推荐服务;提高了代码的复用率和可读性,减少了超过50%的开发时间;对于充分验证的模块的复用,有效保证了服务的质量。

发布于 2016-08-25 13:46


近几年来,低代码概念越来越火爆,随之而来的低代码产品也越来多,这其中就有很多优秀的产品,目前国内较成熟的低代码平台大体有:简道云、iVX、牛刀、宜搭云、JeecgBoot、ClickPaaS、JEPaaS、华炎、氚云、搭搭云、魔方网表、云表、APICloud、活字格、轻流、明道云。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低代码?低代码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低代码开发”即无需编码或只需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也就是说,企业的应用开发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即可完成。低代码能帮助企业提高开发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低代码产品

JeecgBoot:★★★★★

JeecgBoot是一款基于BPM的低代码产品,支持微服务。功能全面,可一键生成前后端代码;简单功能也可完全在线完成。既能快速提高效率,节省研发成本,同时又不失灵活性。

  • 功能:组件完备,对象封装完整;移动端支持一份代码,多终端适配,总得来说功能非常强大。

  • 效率:产品交互设计合理,开发效率高,前端后台(前端Vue后台java)编译出程序的运行效率很高。  

宜搭云、JePaaS:★★★

宜搭云是阿里云的产物;JePaaS是一款开源的CRM工具,但是费用不低;这两款产品都需要使用者使用代码才能进行开发

  • 功能:由于接入代码,功能扩展性强

  • 缺陷:功能相对单一 


牛刀:★★

是一款很庞大的低代码产品,通过流程图去实现一些代码逻辑。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后台部分,很多场景还是需要以写代码的方式去实现,以至于该产品只适合程序员使用。在平台上没有发现制作出来的比较复杂的应用。

  • 功能:功能丰富,但是对象封装以及对象分层还有待改善;支持微信小程序WebView、原生、WebApp,不支持游戏。

  • 效率:同样功能的实现需要比iVX多很多倍的点击,窗口切换太多,阻碍连续操作;可能和使用WeX5框架有关,牛刀生成的前端代码质量较差,后台逻辑执行效率比较低,但是由于没看到非常复杂的应用,所以这里也不作过多评价。

  • 缺陷:作为一款低代码产品,不可否认的减少了使用者的编码工作量,但无论是产品体验,还是功能上(特别是逻辑实现),还存在不少问题。

0代码产品

氚云、明道云:★★★★

这两款产品做得都挺不错的。氚云是阿里系投的(直接接入钉钉);明道云是梅花网的,也是很不错的产品。

 

  • 功能:相对比较全面,设计上也比较简单。

搭搭云、简道云:★★★

操作上比氚云和明道云还要简单一些,但是功能稍微少一些,各有优劣

  • 缺陷:功能相对单一 


iVX:★★★★★

iVX基于代码生成器和BPM的低代码快速开发平台,是一款比较完备的0代码产品,测试以后发现可以不用任何代码完成所有的开发。

  • 功能:支持各种小程序、原生、WebApp、游戏开发,总得来说功能强大。

  • 效率:前端后台(前端React后台Go)编译出程序的运行效率很高。

  • 缺陷:教学还有待完善,感觉内容较少,初学者一开始上手时可能会有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