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发布的文章

背景 


        集团经过多年的经营,公司业务和规模在不断发展,分支机构不断增长。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支撑公司业务运营、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


        楼宇智能化规划和建设方案:主要包括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语音和数据节点规划和布线、机房建设等。


        企业IT基础架构规划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企业局域网基础网络拓扑规划和网络设备选型、互联网接入和×××接入、IT硬件部署和选型、企业IT信息化基础软件系统规划和选型等。 


        本方案主要是针对集团企业IT基础架构进行规划,并提出解决方案和进行投资预算。


企业IT架构


企业IT基础架构部分进行规划,并提供选型和部署,关于企业IT业务应用系统部分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1635940314.jpeg                                              


网络系统规划


企业的组网方案主要要素包括:局域网、广域网连接、网络管理和安全性。具体来说企业组网需求:


1、建立安全的网络架构,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网络连接;


2、安全网络部署,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3、为分公司及出差的人员提供IPSec或者SSL的×××方式;


4、提供智能管理特性,支持浏览器图形管理;


5、网络设计便于升级,有利于投资保护。


企业组网结构如下图:

1635940453.jpeg



通过企业的信息化情况和网络规划要素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规划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管理简单,采用基于易用的浏览器方式,以直观的图形化界面管理网络。


2、用户可以采用多种的广域网连接方式,从而降低广域网链路费用。


3、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广、配置灵活,方便移动办公。


4、便捷、简单的统一通信系统,轻松实现交互式工作环境。


5、带宽压缩技术,高级QoS的应用,有效降低广域网链路流量。


6、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所有网络设备均可在升级原有网络后继续使用,有效实现投资保护。


7、系统安全,保密性高,应用了适合企业的低成本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安全基础网络规划方案


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企业的网络需求,以此来制定企业基础网络建设规划方案


1) 网络需求:


集团总部规划的网络节点为300个,主要的网络需求首先是资源共享,网络内的各个桌面用户可共享文件服务器/数据库、共享打印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其次是通信服务,最终用户通过广域网连接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实现Web应用、接入互联网、进行安全的广域网访问;还有就是公司门户网站和网络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平台等)的建立。


2) 规划方案


200~300台电脑联网


1、SANGOR AF-1210-EX 防火墙(支持2路,应用层吞吐量300M,并发连结数50W,SSL ×××接入)


1、核心采用H3C S5500-28F交换机,以千兆双绞线/光纤与接入交换机, 连接服务器器交换机H3C S5120-28P;


2、用户接入H3C S3100-26TP和S3100-52TP交换机,千兆铜缆/光纤上连核心交换机。


设备选型和部署:


业务


需求


设备选型参考


配置说明


数量


部署位置


数据交换


核心交换机


H3C S5500-28F


全千兆三层核心


1


机房


服务器交换机


H3C S5120-28P


全千兆


1


机房


接入层交换机


H3C S3100-26TP


H3C S3100-52TP


接入层支持光电复用千兆上行,


支持混合堆叠


26TP:3台


52TP:6台


各楼层


安全


防火墙


SANGOR AF-1210-EX


支持2路,应用层吞吐量300M,并发连结数50W,SSL ×××接入


1


机房


互联网接入


100M光纤接入


电信100M*2光纤接入


静态IP地址


1


机房


方案特点:


1、高性价比:能够让中小企业低投资拥有高性能、经济的网络;


2、简易性:结构简单、安装快速、简单,维护无需配置专职人员;


3、高性能:最低投资做到千兆骨干、百兆接入;


4、可扩展性:灵活的网络架构,能根据用户需要随时扩展,并保护已有投资。


 


安全无线网络规划方案


无线网络的部署,能够增大员工接入网络的范围,提供更大的上网便利性--无论是在办公室、会议室,员工都能与网络保持连接,随时随地访问企业资源,而且可以简化场所的网络布线。安全无线网络解决方案不但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协作能力,也能为合作伙伴/ 客户提供方便的上网服务。


1) 无线网络需求:


能够获得较高的用户接入速率,构建便利的移动办公环境,实现企业的移动网络办公,成本投入不高,适合简单、小规模的无线部署。


2) 规划方案:


采用DI-7008W进行组网设备选型和部署:


业务


需求


设备选型参考


配置说明


数量


部署位置


无线


无线接入


DI-7008W


双802.11g无线模块


6


各楼层


方案特点:


1、全面支持802.11i安全机制、802.11e QoS机制、802.11f L2切换机制;


2、大范围覆盖:高接收灵敏度,达到-97dBm(普通AP-95dBm),保证更远覆盖;


 


广域网互联×××规划


伴随企业和公司的不断扩张,公司分支机构及客户群分布日益分散,在×××方式下,×××客户端和设置在内部网络边界的×××网关使用隧道协议,利用Internet或公用网络建立一条“隧道”作为传输通道,同时×××连接采用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等技术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侦听和篡改,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合法性。通过×××方式,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实现远程用户和分支机构对内部网络资源的访问,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1) 网络需求 


IPSec ×××和SSL ×××各有所长,功能互补,对企业来说都是需要的:IPSec ×××用于总部和中大型分支互连,SSL ×××用于为小型分支、合作伙伴、出差人员提供远程网络访问。但传统方法下,企业总部需要采购两台设备来支持两种×××,不仅成本更高,而且可能存在×××策略冲突,导致性能下降、管理困难。 


2) 规划方案 融合×××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一台设备融合IPSec / SSL两种×××,只需部署在总部,既可以用于为合作伙伴、出差人员提供远程网络访问,也可以和分支机构进行IPSec ×××互连,帮助企业降低采购、部署、维护三方面成本。


 


网络性能指标


类型


带宽要求


线路质量要求


局域网


客户端到服务器:100Mb


服务器:1000Mb


丢包率小于0.1%


延迟小于20ms


广域网


分支机构带宽:每客户端128Kb


总部出口带宽:(最大并发数/3)×128Kb,200M光迁(上行100M,下行200M)


丢包率小于2%


延迟小于50ms


 


网络安全规划


网络安全是整个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网络系统的安全包括:


1、网络边界安全需求


2、***监测与实时监控需求


3、安全事件的响应和处理需求分析


在各个应用系统上的不同组合就要求把网络分成不同的安全层级。


企业网络层的安全策略采用硬件保护与软件保护,静态防护与动态防护相结合,由外向内多级防护的总体策略。


根据安全需求和应用系统的目的,整个网络可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安全层级:


1、核心层:核心数据中心;


2、安全层:应用信息系统中间件服务器等应用;


3、基本安全层:内部局域网用户;


4、可信任层:集团总部与业务部门网络访问接口;


5、危险层:Internet。


信息系统各安全域中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级别不同,网络层的安全主要是在各安全区域间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使网间的访问具有可控性。具体的安全策略如下:


核心数据中心采用物理隔离策略


应用系统采用分层架构方式,客户端只需要访问中间件服务器即可进行日常业务处理,从物理上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保障了核心层数据的高度安全。


应用系统中间件服务器采取综合安全策略:


应用系统中间件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局域网内部,为了保障应用系统中间件服务的安全,在局域网中可通过划分虚拟子网对各安全区域、用户和安全域间实施安全隔离,提供子网间的访问控制能力。同时,中间件服务器本身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限定经过授权的工作站、用户方能访问系统服务,保障了中间件服务器的安全性;


内部局域网采取信息安全策略:


集团总部及业务部门内部局域网处于基本安全层的网络,主要是对于安全防护能力较弱的终端用户在使用,因此考虑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客户端的病毒防护,另一个是防止内部敏感信息的对外泄露。因此,通过选用网络杀毒软件达到内部局域网的病毒防护,同时,使用专用网络安全设备(如硬件防火墙)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防护,通过访问控制ACL等安全策略的配置,有效地控制内部终端用户和外部网络的信息交换,实现内部局域网的信息安全。


集团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网络接口采取通讯安全策略:


处于可信任层的网络,其安全主要考虑各分支机构上传的业务数据的保密安全,因此,可采用数据层加密方式,通过硬件防火墙提供的×××隧道进行加密,实现关键敏感性信息在广域网通信信道上的安全传输。


Internet采取通讯加密策略:


Internet属于非安全层和危险层,由于Internet存在着大量的恶意***,因此考虑的重点是要避免涉密信息在该层次中的流动。通过硬件防火墙提供专业的网络防护能力,并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控制,对所有的数据通讯进行加密后传输。


同时,建议设置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严禁非授权的人员进入机房,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1) 广域网安全规划


企业广域网安全,主要是通过防火墙和×××等设备或技术来保障。


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能够过滤掉一些***,防火墙还可以关闭不使用的端口,防火墙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者必须首先穿越防火墙的安全防线,才能接触目标计算机,所以出于安全考虑,企业必须购置防火墙以保证其服务器安全,将应用系统服务器放置在防火墙内部专门区域。


××× 即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提供了一种通过公共非安全介质(如Internet)建立安全专用连接的技术。使用×××技术,甚至机密信息都可以通过公共非安全的介质进行安全传送。×××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可为企业的商业运作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可靠的、安全的数据传输网络。×××通过安全隧道建立一个安全的连接通道,将分支机构、远程用户、合作伙伴等和企业网络互联,形成一个扩展的企业网络。


×××基本特征:


1、使企业享受到在专用网中可获得的相同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管理性。


2、网络架构弹性大——无缝地将Intranet延伸到远端办事处、移动用户和远程工作者。


×××实现方式:


1、硬件设备:带×××功能模块的路由器、防火墙


2、软件实现:Windows 自带PPTP或L2TP、等。


2)内网安全规划


企业内网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内网安全管理策略。防病毒系统可以采用网络版防病毒系统或防毒墙等产品(比如金山、瑞星、卡巴斯基等解决方案)。


企业通过部署企业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来实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来自51CTO博客作者ZhiZhiMao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企业IT架构设计

https://blog.51cto.com/zhizhimao/2334908


什么是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业务架构和IT架构,大部分企业架构方法都是从IT架构发展而来的。

  • 业务架构:是把企业的业务战略转化为日常运作的渠道,业务战略决定业务架构,它包括业务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内容

  • IT架构:指导IT投资和设计决策的IT框架,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蓝图,包括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


    2010012913214552.jpg

TOGAF详细描述了如何定义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是IT战略规划的最佳实践指引。
企业架构是承接企业业务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桥梁与标准接口,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

TOGAF是基于一个迭代(Iterative)的过程模型,支持最佳实践和一套可重用的现有架构资产。它可让您设计、评估、并建立组织的正确架构。

企业IT架构成熟度

TOGAF对企业IT架构成熟度评估 —— Enterprise Continuum(企业统一体)。


image


这里面的关键是企业需要建立:

架构统一体(Architecture Continuum): 该统一体能从特定架构中提取出可复用的组件到仓库中(Reposity),为后续的类似业务的重用(Gerneralization for future re-use)。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从组件仓库中选择可复用的组件并进行与实际应用场景适配(Adaptation for use)。

解决方案统一体(Solutions Continuum):与架构统一体类似,在面对不同的市场,需要能从可复用的解决方案库中选择并快速复制。对于新兴市场的交付,也能提取成可复用的解决方案到资产库中。

Reference

[1] 企业架构 - 开篇:TOGAF介绍
[2] 跳开 DDD 和中台概念看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 如何带领团队“攻城略地”?优秀的架构师这样做
[4] 银行核心系统|应用架构与案例,这次不谈中台



作者:杰森斯坦sen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e23a586ae50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业信息化之路

image

问题

image

image

 

互联互通

image

 

image

image

统一访问

image

image

统一身份管理

image

数据管理模型

image

image

企业数据集成业务架构

image

业务流程框架

image

业务流程模型

image

个性流程支持

image

image

跨业务的业务流程组合

image

EBS总线

image]

SOA架构上视图

image

BI商业智能架构

image

技术服务架构

image


在网上下了一个SAP虚拟机(sapR3.rar),解压后没有看到使用文档,只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文件,不知道怎么用,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后,找到了使用方法。现在把它写下来,以防备用。一、增加虚拟网卡。

运行起来后,看了一下ip是100.100.100.2,因为和我的主机不在同一个网段,没法连接,本来想和主机改到同一个网段的,但网上看了一下资料,Oracle数据库和SAP更改IP都是比较麻烦的,
为了方便起见,我决定给虚拟机添加一块虚拟网卡,让新网卡的IP和主机的IP在同一网段,这样就可以连通了,后边测试下来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添加完后是这个样子的:

   


二、启动SAP服务。
运行SAP R3 Management
Console程序,在界面左侧树目录的一个叫'TST'的节点后,右键选择'Start',当服务器变成绿色后,就启动成功了。


上图中有两个重要信息需要注意一下:'TST'就是客户端登陆时要输入的“系统标识”,
而“sap 0”则是系统编号(GUI的连接参数需输入“00”)。

三、安装客户端
在网上下载的虚拟机包中没有客户端,这个需要自己下载。我下载的是SAP Gui
730的版本,这个版本有两个文件SAPGui730.rar、gui730_1-10010496.exe,先装客户端SAPGui730.rar,然后安装客户端补丁gui730_1-10010496.exe。此客户端是中文版,如果需要在服务器上装客户端,就需要给服务器安装一个中文语言包。
四、设置客户端连接
运行SAP客户端后,右击左侧树目录的“连接”节点,“添加新条目”


描述:随便写,只是个显示名称
实例编号:默认00,
系统标识:这要查看第二步中服务器的设置情况
SAProuter字符串:SAP提供了两中访问方式,直接访问和通过SAP路由访问,直接访问就是通过服务器的IP访问,适合内网、和VPN用户,SAP路由访问就是通过搭建一个SAP路由服务器,用户请求先连接到SAP路由器然后由它转发到SAP服务器,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通过公网访问SAP服务器。本文因为不存在公网访问情况,所以直接通过IP地址访问。所以SAProuter字符串留空就可以了。
五、登陆SAP
接着上一步的工作,在客户端界面右侧,找到刚才建立的连接,右击“登陆”。输入信息,敲回车就可以登陆了。


Client:默主000
User:ddic
Password:11aa11
六、其它
Windows 2003的用户:tstadm 密码: 111aaa
SAP的用户名:DDIC 密码:11aa11


“做开发,真的一定需要写代码吗?这次真的轮到程序员革自己的命了!”业内很多人都这样感叹。2019年见证了低代码/零代码市场的首次爆发,种种迹象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一个新的“风口”正在形成。

低代码这一概念并非近年来首次出现。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美国公司和实验室开始研究程序可视化编程这个领域,做出了4GL“第四代编程语言”,后来衍生成VPL(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可视化编程语言)。2010年麻省理工又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儿童编程领域,产出了风靡全球的Scratch。直到2014年,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正式提出了“低代码/零代码”的概念,它的完整定义是“利用很少或几乎不需要写代码就可以快速开发应用,并可以快速配置和部署的一种技术和工具” 。Gartner随后又提出了aPaaS和iPaaS的概念,其中aPaaS概念和低代码/零代码非常吻合。

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推广,全球市场上都涌现出了很多低代码开发平台(LCDP,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 。国外包括OutSystems、Mendix、Kony、Salesforce、App Maker(Google)、PowerApps(Microsoft)等,国内主要包括氚云、iVX、轻流、搭搭云、AppSheet、明道云、牛刀、APICloud等。

2018年以后,海外市场在该赛道的投融资也比较活跃。OutSystems宣布融资3.6亿美金,成为该领域的独角兽;几乎同时,荷兰公司Mendix以7亿美元被西门子收购。这样的业绩迅速引起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专注于低代码/零代码技术的研发公司与日俱增,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以低代码/零代码技术重构数字化业务。

那么随着市场的发展,下一步将会呈现怎样的形态?在为数众多、品类各异的平台中,是否有谁会首先突围,成为引领技术变革的先驱者?本文将对现有的几家比较代表性的平台进行概览,以此窥视未来市场的可能走向。

低代码/零代码平台评测标准

Forrester的最新报告指出: “企业开发团队正在采用低代码/零代码开发平台,市场的增长前景似乎一片乐观。2020年低代码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5亿美元,超过75%的应用程序将在低代码/零代码平台中开发。公民开发者的比例将从2017年的40%提升到2020年的70%。”Gartner则预言,到了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五倍于IT公司的产能。显然,为填补这一产量缺口,低代码/零代码技术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这一技术,这也使得低代码/零代码市场成为一个高速进化而不断扩容的巨大市场。

那么企业会青睐什么样的低代码/零代码平台?据App Developer Magazine 报道,2018 年企业引入低代码/零代码开发的主要原因包括:

·      用于内部开发,节省资金,而且可以由内部的专业人士完成产品迭代;

·      让现有的IT 人员和非开发人员快速轻松地构建应用,填补技能差距;

·      缩短开发时间,让应用开发和需求登记并行成为可能;

·      减少技术培训成本;

·      克服平台集成问题,低代码/零代码平台使得开发一次就可以适用于所有设备,应用可以在移动设备、笔记本和台式机上运行。

综合起来,企业在选择低代码/零代码平台时首先考虑的标准包括开发效率、平台通用性、多终端兼容性、对非代码人员的友好程度(人员结构)、学习成本等标准,而在这几方面表现优越的平台自然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基于这一评价体系,我们来看看目前几家比较大的平台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低代码/零代码平台综合评测

本文只列举了四家有代表性的平台进行评测:OutSystems、Mendix,iVX、氚云。选取这四个平台,是因为它们或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或在技术积累方面各有特色。

1、Outsystems

简介:较早入局的一家欧洲公司,两度入选高德纳公司(Gartner)《流动应用程式开发平台魔力象限》研究报告(Magic Quadrantfor Mobile App Development Platforms)魔力象限“执行能力”纵轴第一名,被誉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产品定位:“工作流”开发工具,主要用于企业各种工作流产品的开发,例如OA。

开发方式:低代码为主。但由于系统复杂度较高,还是需要程序员介入开发过程,只是写的代码量较少。

逻辑实现:通过“微流”的方式实现前端和后台逻辑,其实就是一种类似画流程图的方式。笔者试过,要想把比较复杂的后台逻辑画成一张流程图,思维难度并不小。

组件和模块:基础组件相对较少,但是Outsystems对自定义组件和模块的支持非常好,这个非常有用,很多大公司都是在Outsystems上自制组件来进行开发的。

前端后台:可能主要目的是开发“工作流”的原因,前端无法实现“所见即所得”,因此,不要指望用Outsystems来开发对前端要求较高的应用、建站,游戏类应用彻底PASS;后台能力强大,接口丰富,特别是对大型数据库都做了专门支持,例如Oracle、DB2等。

跨平台:开发需要下载安装本地客户端,支持WebApp和原生Android & iOS App的开发。

多人开发/版本管理/Debug:支持简单的版本管理,不支持多人开发;Debug前端主要依赖Chrome的调试模式,后台未见有专门Debug工具。

服务模式:5000+美元/月的价格还是让很多中小公司望而却步,但依然有很多大公司青睐,包括丰田(Toyota)、雪佛龙(Chevron)、罗技(Logitech)、德勤(Deloitte)、理光(Ricoh)、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 等,年营收达到一亿美元。

适用场景:私有部署,公有云相对薄弱。

2、Mendix

简介:一家荷兰公司,后来被西门子收购,Outsystems的主要竞争对手,二者在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方面极其相近。

产品定位:“工作流”开发工具。为了和Outsystems造成区分度,Mendix主打集成协同、敏捷开发。

开发方式:虽然Mendix试图在人员结构和开发流程方面做以优化,但是就低代码技术的本质而言,仍然是组件和模块拼接式的,只是在组件库的结构化方面,Mendix的分类更加精细,内容也更丰富,能够实现比OutSystems更多的功能;

逻辑实现:采用MicroFlow和NanoFlow来控制触发逻辑,简单逻辑通过Edit Action来管理,相较OutSystems更加工程化和条理化。

组件和模块:这部分和Outsystems类似,基础组件相对较少,但是有大量第三方开发的组件、模块,而且组件市场发展多年,比较成熟,形成了较好的开发生态。

前端后台:采用的Go+Docker+K8S的架构,相对新一点,要优于Outsystems所采用的老式Java框架。

多人开发/版本管理/Debug:支持多人开发、版本管理,有独立的Debug工具,这方面比较成熟。

跨平台:与OutSystems类似,Mendix也支持原生Android & iOS、Web App开发,但是同样由于缺乏前端能力,无法适应建站等通用场景。

服务模式:Mendix除了通过订制化组件、模板盈利以外,还对应用部署收费,且价格高昂,单APP1875美/月,2-5个APP公有云5375美/月,私有云7825美/月,超过5个加收云资源费用,这样的价格显然不是中小企业所能负担的,因此,Mendix的潜在客户也以大企业为核心。

3、iVX

简介:国内深圳世云生产的一款零代码平台。前身是iH5,一款在业内知名度比较高的Html5交互工具,iVX则是主打应用开发的新产品。

产品定位:iVX是低代码平台中的“异类”,它不单独是一款工具,而号称是一款“零代码开发语言”,因为它从开发能力来看比一般的工具要强大很多,可以开发网站、Web应用、游戏、各种工作流,还能开发小程序、原生应用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流,几乎覆盖了全开发领域,确实更接近于开发语言。

开发方式:相比于低代码工具,对代码的依赖性更低,接近于零代码。因为iVX直接对原生开发逻辑进行了优化,“去掉程序语法,保留程序逻辑”,学习者掌握的是完整的开发技能,而不是组件拼接模式,即使处理复杂应用也不需要代码的辅助。

逻辑实现:iVX通过事件来定义开发逻辑,并提供了一套集成的事件面板对事件流进行统一管理,过程和编辑程序有一点像,只是把所有可能用到的组件都封装成对象,而且很好的平衡了功能完备性和操作的简易性。

组件模块:iVX基础组件非常丰富,这也就最大化地保证了开发的自由度,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相比之下,第三方模块不是很多,可能因为刚上线的缘故。但有一套非常友好的机制,支持第三方开发和上传自己的小模块和组件。

前端后台:iVX将前端编辑和后台编辑解耦,并且提供上百款前端和后台基础组件,足够开发者使用了。从架构上来说,iVX的架构比较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前端采用React(类似于React的图形化编辑工具),后台采用Go+Docker+K8S+云的架构,数据库采用最新的Aurora AWS(计算和存储分离),使得应用的一键部署更高效。接口方面,iVX允许通过API接入外部组件,配置起来比较方便。

跨平台:这个是iVX一大优势,一次开发可以部署成小程序、H5、网站等多个应用版本,在移动端和PC端都能无缝兼容。全部采用线上开发方式,所见即所得。

多人开发/版本管理/Debug:iVX支持多人开发,版本管理。和Outsystems一样,前端依赖Chrome的调试模式来完成,后台还没有Debug工具,Debug功能不算非常完善。

服务模式:学习者可以免费使用,企业用户按实际使用云资源进行收费,价格比较友好。

适用场景:公有云为主,也支持企业私有部署。(例如华为等大企业)

4、氚云

简介:国内公司奥哲网络开发的一款低代码平台,已经获得阿里战略投资5000万元,入驻钉钉成为四星订制服务商,被誉为国内低代码行业“破局者” 。

定位:工作流开发工具。

开发方式:低代码开发模式。

逻辑实现:通过代码和流程图面板实现,前端布局通过拖拽完成。

通用性:氚云主打“All inone”,也就是通用性比较强,但是从它的核心开发逻辑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实际是电子表单类应用。它确实在数据交互方面的性能比较优越,但是前端能力仍然薄弱,并不适用于通用应用的开发。基于这套系统,官网给出的效率数据是能够减少85%的开发时间,但这应该是针对具备完整解决方案的领域,而针对新的开发场景恐怕难以胜任。

前端和后台:前端相对完善一些,后台能力还是比较弱,灵活性有限。

跨平台:氚云的产品以线上编译、一键部署为主,可以做到移动端、PC端兼容,无法生产ios&安卓本地应用。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氚云可以与阿里钉钉深度整合,实时发布到钉钉,是相较于同类平台的最大特色。

服务模式:通过套餐的方式销售,价格比较便宜。因为专注于为细分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氚云的市场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已有注册企业5万家,其中付费客户10%,包括外婆家,绿城地产,海底捞,维达,鲁花集团,成都市新都区国家税务局,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等企事业单位。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例如惠氏营养品使用氚云来全面管控渠道与门店,绿城地产进行一体化售楼控管,成都市新都区国家税务局进行出差管理与用印管理等,可以看出,氚云在解决细分领域的具体问题方面确实有着比较令人满意的表现。

谁代表着未来?——低代码开发平台发展趋势前瞻

从大的方向看,低代码/零代码技术确实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有比较优秀的表现,尽管目前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扩容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我们发现这一领域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产品同质化严重,通用性受到限制,只能适应企业内部数字化场景。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构建通用性平台将是低代码发展的一个可以预期的方向。此时,一些专注于底层开发逻辑优化、性能更接近于原生语言的低代码解决方案可能会首先突围,成为新的领军者。

谁能最后领跑这个赛道而成为独角兽,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