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

本文章基于AgileBpm低代码平台开发文档,代码及个人理解

AgileBpm整体项目逻辑划分比较清楚,能按照开发文档对各个部分进行基本的了解。

Agilebpm模块分析

  1. 基础模块 Base

  2. 平台模块 Platform

  3. 业务对象+表单模块 Bus+Form

  4. 前端模块 Bpm-explorer

  5. 模块间依赖关系

 

1. 基础模块BASE

  • base-api 提供 通用请求入参、返回参数、基础实体、基础service/dao API定义、异常规范、校验定义

  • base-core 提供常用工具类、基础API实现 ID生成、通用校验实现等

  • base-db 整合数据源、mybatisjdbcTemplate 等持久化层相关的实现

  • base-rest 提供 Rest 服务基类、Rest服务相关的工具类 

 

2. 平台模块Platform

2.1鉴权项目模块

  • 在用户登录时安全验证,页面跳转时判断 当前用户所拥有的角色 是否满足 当前资源所需的角色

  • 安全支持,防止CSRF跨站请求攻击

2.2 org 组织架构管理模块

  • 用户管理

  • 组织岗位

  • 角色

  • 用户组关系

2.3 sys 系统功能模块

  • 提供 jmsfreemarkgroovyemailredisschedulerlog 等组件的服务接口定义

  • 数据字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环境属性、流水号、多数据源、菜单资源、子系统、国家节假日、日程、工作台 等系统功能

 

3. 业务对象+表单模块

3.1 业务对象模块

业务对象支持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多层关联关系(学校-班级-学生),业务对象多表来自不同数据源,并支持多数据源分布式事务

  • 业务对象、业务实体的定义

  • 业务数据的持久化服务

  • 表字段控件定义(为生成表单做准备)

 

3.2 表单模块

表单是业务对象的展示层,依赖业务对象模块

  • 提供在线表单的生成(PC 、移动端、iview版本等..其他UI版本 

  • 表单高级控件的配置

  • 表单模板管理

  • 自定义SQL列表,与表单组合实现增删改查

      在前端平台进行0代码开发时,一般都是先进行业务实体和业务对象的创建(此时也会在后台数据库进行对应table的同步),然后按照之前建的业务对象进行表单的生成,可以选择几个固定模板(单列,二列,三列,四列),生成完后还可以再自己进行类似于Word方式的调整。

模板生成表单

表单的调整

4. 前端模块

Agilebpm的流程引擎基于activiti 5.22

 

Activiti5是由Alfresco软件在2010517日发布的业务流程管理(BPM)框架,它是覆盖了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流、服务协作等领域的一个开源的、灵活的、易扩展的可执行流程语言框架。Activiti基于Apache许可的开源BPM平台,创始人Tom BaeyensJBoss jBPM的项目架构师,它特色是提供插件,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插件直接绘画出业务流程图。 

 

5. 模块间依赖关系

 

(在开发文档中作者描述WF为流程模块,但实际并未找到单独的WF,应该是随着更新嵌入到前端bpm-explorer中)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callpink/article/details/108058853


今年2月23日,外国低代码平台提供商Creatio宣布获得6800万美元融资;2月22日,国内SaaS软件厂商黑湖智造宣布完成C轮近5亿元人民币融资。国内外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备受投资方青睐,被各大软件和互联网媒体捧上“C位”。老K也写过几篇评论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文章,想必你都见闻不少。


那么,你真的懂低代码了吗?抛开冗长晦涩的专业术语,我想写一篇最接地气的文章,给大家说清楚“低代码”是怎么一回事儿。


01


“低代码”的起源和走过的路


低代码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计算机科学理论已逐步发展成熟,不少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都逐渐开发完善。这时,编程界推出了“结构化语言”,即以功能指令为单位,把相应的代码封装好。当程序员要系统运行某个功能时,只需发出指令,计算机就知道要运行对应的代码。


到了2000年,“VPL”(可视化编程语言)出现了。顾名思义,就是在第四代编程语言的基础上,把系统运行的过程以更视觉化方式呈现,例如图标、表格、图表等形态。


随着高级编程语言不断发展成熟,以及国内外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规模逐渐扩大,2010-2015年称得上是传统软件和SaaS软件兴起的时代,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就是在这一时期,编程人员承接了许多软件开发项目。他们发现:软件的功能大同小异,重复度很高,导致很大部分的软件开发成本都浪费在重复的功能编程上。


而Forrester,一家国际知名的技术和市场调研公司,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在2014年首次提出低代码和零代码的概念:只需用很少甚至几乎不需要代码就可以快速开发出系统,并可以将其快速配置和部署的一种技术和工具。随后在2018年,Gartner提出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和iPaaS(集成平台即服务)的概念。




图自:CSDN


在这两个概念出现并逐渐传播的时间里,国外软件厂商就陆续发布出低代码或零代码开发平台,探索并证明了这类产品成功的可能性。基于外国的成功初探,中国市场也掀起了“低代码/零代码”的热潮,并在近两年逐步形成完整的产品生态体系。




图自:海比研究院


02


“低代码”为何而生?


低代码开发平台至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现在我们站在较高的“上帝视角”,回顾“低代码”诞生的合理性。其实,低代码平台除了击破重复编程的高成本痛点之外,还解决了两大难点:沟通隔阂和效率问题。


1、需求方与技术方之间的认知和沟通隔阂


传统的软件定制开发环节中,需求方往往会提一大堆业务流程、数据收录、界面设计等要求。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能理解甲方的业务流程,用正确的逻辑完成开发。而欠缺业务经验的技术员则照着“单子”来开发,这种粗暴的方式往往也埋下了不少系统逻辑不自洽、出bug、流程不通等隐患。技术方不懂业务怎么运转,需求方不懂系统语言和逻辑,双方存在认知和沟通隔阂。


低代码开发平台凭着自身可视化、易理解的配置功能,让业务人员更清楚如何用上面的功能来开发应用;开发人员也能借助平台的界面、功能使用指南,更轻松地让业务人员理解应用实施逻辑。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低代码平台也在主张由业务人员自行实施应用,背后也是这个道理。


2、友好的操作界面提高应用实施、漏洞排查和修复效率


也是因为可视化、交互化、简洁的平台界面,应用开发者能更高效地实施开发,不用对着满满一屏幕的黑底白码埋头苦干。同样地,排查及修复bug的效率也因信息简化了而更容易提高效率。




以轻流产品为例,展示数据表字段配置界面


03


“低代码”的技术特点


谈完低代码是为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沟通和实施效率而生,我们来看看它有哪些技术特点。


1、两种模式:基于表单或引擎驱动 以及 基于aPaaS平台


目前大部分低代码开发平台都属于下述模式的其中一类。



基于表单或引擎驱动


基于aPaaS平台


定义


通过建立多张表单,使用流程串联,定义报表输出方式,构建表单类轻应用


以应用开发平台为核心,承载各种开发工具和复杂技术手段,并将其可视化、低代码化来使用


优点


· 功能简单易用易学


· 具备基础的自动化流程运转能力


· 采购成本较低


· 功能更多元


· 应用细节的颗粒度更高


· 应用开发的灵活度更高


· 开发技术壁垒高


· 场景局限性弱,满足大中小客户的需求


· 基本可实现复杂的系统开发和对接


缺点


· 开发技术壁垒低,缺乏技术竞争力


· 难以实现复杂的系统对接和功能配置


· 场景局限性强,主要服务中小客户


· 对应用开发者有技术能力要求


· 采购和实施的各项成本较高


更适合的应用场景


表单类应用,如:人事行政、资料归档、OA审批、客户管理等


复杂场景应用,如:ERP、生产全流程管理、CRM、物联网等


典型代表产品


魔方网表、云表、活字格


ClickPaaS、氚云、宜搭


大家可能还感觉不到有啥区别,让我来举个对比例子:






表单驱动模式的低代码平台主要以表单的形式运转业务流程;而aPaaS模式能借助应用平台打造一个立体空间,让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线彼此交叉贯通,还可以对接外部的系统。


2、颠覆传统:“低代码”和传统企业管理系统架构的差异


低代码开发平台除了自身模式不同,和传统企业系统管理相比,在系统结构和管理理念上也有颠覆式差异。


“低代码”将多个“系统烟囱”归整为一个集大成者,更灵活敏捷地创建中台架构。


传统的企业系统中,每个部门有不同的系统需求,于是各自采购自己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彼此孤立,独立运作,导致企业采购的软件系统冗杂。低代码平台则让绝大部分部门的业务系统都能在一个平台里搭建,彼此联系,打破信息系统孤岛,同时降本增效,提升内部生产力。


“低代码”重塑业务部和技术部的分工定位,为业务部赋予系统定制化的能力和自由。


重塑业务和技术的分工定位,主要在于宏观到微观的企业系统管理运维上。技术部负责统筹企业在低代码开发平台上的整体架构分布,维护系统运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修复漏洞。而业务部则有更多自由,利用“低代码”自主开发出业务所需的管理系统,并实现跨部门应用交互。另外,当重新定义了二者的分工后,企业技术部的价值才能从修电脑、装wifi、买服务器这些琐事中进阶,为公司数字化管理做建设性实事。


04


“低代码”能否继续干得漂亮?


1、势头:稳定增长


2021年初,海外研究机构Infolob表示,低代码应用平台保持着4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2年,低代码应用程序市场总规模达212亿美元。Gartner预测2024年应用软件开发活动中,65%将通过低代码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业将用至少四种低代码开发工具开发应用。


“低代码”在国外发展势头强劲,无论是市场培育还是商业模式都渐趋成熟。在国内,它的表现也毫不逊色。2020年企业数字化浪潮让低代码市场规模迅速扩展,也因此鼓动了不少软件厂商转型做“低代码”。海比研究院预测,2021年至2025年,中国低代码市场将保持规模扩张的良好态势。






图自:海比研究院


2、机遇:物联网和大数据也需要“低代码”


物联网和大数据都是时代的技术主旋律,而它们的发展也需要“低代码”助力。像物联网平台需要调度“云、管、边、端”各方资源,还要兼顾传感、语音等交互,并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可想而知它的开发难度之大。“低代码”凭着灵活敏捷的开发功能,恰好能帮助降低物联网项目的开发门槛,缓解成本、人才等痛点。


据我所知,像优锘科技、畅图科技等物联网和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厂商,都在与低/零代码厂商明道云合作,并取得良效。个人认为, 低代码开发平台能抓住物联网和大数据的风口,挖掘自身产品在高精领域的协作可能性,是很聪明的差异化拓业策略。


3、挑战:客户观念尚未扭转


APICloud创始人刘鑫曾在一次访问中提到:“很多企业都说需要一个大数据、人工智能工具,但很少会说我需要一个开发工具。客户的需求并不是一个低代码平台,而是低代码能够产生的价值。“客户依然习惯性寻求贴身服务,观念尚未扭转,自身也难以培养低代码开发能力。“低代码”要真正普及,还需要继续教育市场和客户。


“低代码”的市场在时刻变化着,头部厂商在主动普及低代码教育,也有小众厂商探索该市场下的细分赛道,还有传统ISV躬身入局,加入战场。在机遇与挑战激荡的成长期里,我们尚且一起见证“低代码”的变迁。


尾语


日本富豪前泽友作买下马斯克火箭公司的第一张绕月飞行船票,并赞助10位艺术家与自己同行。他说:“过去的人类宇宙史里,只有科学家能上太空。我希望让艺术家也能去看看太空,看看另一个曼妙的世界。”


低代码仿佛也有这样的力量,让不会代码的人也能通过可视化操作,感受开发一套应用软件的成就感、获得感。不少程序员觉得低代码、零代码开发平台就是个玩具,但我认为,低代码、零代码不是所谓的“低智盛行”,而是“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是开发者,去探索技术的宇宙。


参考资料:


《谁在抢占“低代码”高地?》澎湃号 吴俊宇


《低代码,能让程序员脱离996吗?》甲子光年


《低代码:下一次IT技术革命?》36氪新风向


《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中软网


《零代码简史》明道云博客 任向晖


《从表单驱动到模型驱动,解读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CSDN 低代码观察




作者简介:流水不争先,零代码APaaS软件从业者,不安分斜杠女青年。用一笔一墨,勾勒出互联网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技术领导力」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ellowzf3/article/details/114384844


IT技术支撑了全球信息化浪潮,然而软件开发效率却难以像摩尔定律一样快速提升,以至于成为瓶颈。

近几年,低代码领域发展迅速,赛道跑出了超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OutSystems,巨头企业AWS、Google、Microsoft、Oracle、西门子等也纷纷推出低代码开发平台或通过收购布局低代码。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低代码创业公司,具备早期创投机会。

低代码开发平台,是指那些无需编码或通过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工具,其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应用开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有数月甚至数年的开发时间成倍缩短,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灵活迭代的价值。

36氪近日对十多家低代码相关企业进行了采访、调研、产品试用等,包括多家低代码创业公司,用友、销售易、北森等企业软件和知名SaaS公司,OutSystems、Mendix等海外头部公司等。最终撰写了本文,部分核心信息包括:

低代码开发方式,可将软件开发效率提升数倍甚至10倍以上;

低代码赛道正在热起来,国外已经跑出超10亿美元独角兽,预计2020年平台市场规模达155亿美元;

低代码赛道竞争的5个关键点剖析:平台能力,商业模式、商务能力、生态建设、融资能力;

低代码领域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入局创业尚不晚,创业公司估值大多在2亿元内,有早期投资机会;

RPA、BPM、中台、低代码,背后是一个趋势。

不写代码快速开发应用将开发效率提升10倍

1、低代码开发的概念和价值

我们先来通过几个案例,来直观感受下低代码开发的价值:

OutSystems帮助施耐德电气在20个月内推出了60款应用,将开发过程加速了2倍,仅在第一年就节省了650天的工作量。

ClickPaaS告诉36氪,某传统化工内企业客户,原先通过Oracle和SAP构建了整体信息化架构,包含CRM,DMS,OMS,ERP。业务模式发生变化后原先的方案需要重构,在Oracle和SAP上重构的方案原先实施公司报价在6个月,400万元。通过ClickPaaS快速构建业务模型替换掉了CRM,DMS,OMS,只用了1个月,70万元年租。

创科技告诉36氪,某地产中介搭建海外服务板块系统,传统开发方式需要12个人开发6个月,报价小几百万元。宜创基于低代码开发方式,4个人开发1个月完成交付,项目金额数十万元。

效率提升的背后,都来源于低代码这种新型的应用开发方式:开发者可以基于图形化界面,通过拖拉拽、参数配置、逻辑规则定义、模板组件调用等方式,同时兼容代码编写模式,完成软件应用构建,将开发效率提升数倍甚至10倍以上。

经常和低代码一起提到的还有零代码(无代码),零代码是指完全不写代码实现应用开发,其面向的开发场景往往较简单。

特别说明一点,本文讨论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是指广义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包含了低代码和零代码,包含了支持低代码快速开发的相关模块,包括通用PaaS层、中间件、aPaaS层、iPaaS层、组件、模板等。

OutSystems的低代码开发界面(图片来源:OutSystems官网)

2、低代码开发如何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成本?

效率方面,首先,通过图形化拖拉拽的方式,替代原本编写代码的方式,能够降低大量工作量。第二,编写代码的方式,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在寻找代码bug和解决bug上,低代码因为很少需要直接写代码,因而有效的规避了代码本身的bug问题。第三,支持将开发完的应用一键部署到多种环境,包括PC客户端、web端、移动端,以及IOS、Android、H5、小程序等。第四,通过云化的开发全流程协同、版本管理,可以提高协同效率。

除此之外,宜创科技CEO宜博还告诉36氪,传统写代码开发,开发总时长的缩短与投入人力的增长并不是成正比的,传统开发是紧耦合、串行开发模式,即开发者之间需要紧密配合、联调等,很多开发环节需要等待上一环节完成。宜创低代码开发平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底层核心技术从紧耦合的MySQL、Java等,变成了松耦合的NoSql、JavaScript等,从而实现了从串行开发到并行开发。

成本方面,软件应用开发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通常按“人天”或“人月”来衡量,可以按照这个公式来核算:开发成本=人员日均工资*人数*开发天数。效率的提升会直接成比例降低“人数、开发天数”的值,同时,低代码开发模式降低了对开发者水平的要求,很多开发工作不需要那么贵的高端开发人才来做了,这样也降低了“人员日均工资”值,从而整体降低成本。

低代码赛道国外已跑出独角兽2020年平台市场规模达155亿美元

低代码开发在早期经常被看做“玩具”,难以在实际生产场景落地。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市场的逐渐发展,低代码开发领域也逐渐“热”了起来。

2018年6月,低代码开发平台OutSystems获 KKR 和高盛3.6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其年营收远高于1亿美元,并且每年增长率超过70%。

2018年8月,西门子宣布以6亿欧元收购低代码应用开发领域的知名公司Mendix。

AWS、Google、Microsoft和Oracle等也于近些年纷纷推出各自的低代码开发平台。

再看国内,奥哲网络、ClickPaaS、宜创科技、数式科技、轻流、搭搭云等低代码创业公司也于2018、2019年纷纷获得投资。其中奥哲获得阿里5000万元A+轮投资,和高榕资本的亿元级B轮投资。

2019年上半年,明道发布新产品明道云,转型成为零代码开发平台;APICloud发布了低代码开发平台Plus Mode。

市场规模上,Forrester的报告显示,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市场将从2015年的17亿美金增长到2020年的155亿美金,预计到2020年,75%的应用程序将在低代码平台中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155亿美元的市场估计仅指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市场,而基于低代码平台提供服务的市场,并未计入其中。

两类主流玩家头部SaaS企业通用平台企业

Gartner在2018年的报告中提出了hpaPaaS(高生产力应用程序平台)的概念,即一个支持快速开发、部署、运行应用程序的云平台,核心能力聚焦在低代码和零代码开发。

下图是Gartner在2018年报告中绘制的hpaPaaS魔力象限:

资料来源:Gartner报告

可以看到,右上角的“领导者”象限有四家公司:Salesforce、ServiceNow、OutSystems、Mendix,这四家公司也代表了全球低代码开发平台的两类核心玩家:头部SaaS企业和通用平台企业。

1、头部SaaS企业

头部SaaS和应用软件企业,做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直接驱动力是:提高产品开发和定制化开发效率。长期驱动力是:建立平台生态。

代表企业包括国外的SaaS龙头Salesforce、ServiceNow等,国内的知名SaaS企业销售易、北森,以及老牌应用软件企业用友、金蝶等。

SaaS企业需要快速迭代产品,同时扩充更多产品线和功能,以覆盖更广泛的业务场景,涉及到大量产品开发工作。另一方面,中大型客户往往会给SaaS企业带来更可观的营收,但是标准化的SaaS产品满足不了大客户的需求,SaaS企业需要针对每个大客户进行大量定制化开发,沦为“项目公司”。

低代码开发平台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降低SaaS和软件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定制化交付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头部SaaS企业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参照Salesforce、ServiceNow的成功经验,目前已有较清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将平台用于内部开发效率的提升,包括产品持续开发对待和定制化交付。

第二步,将平台提供给客户和集成商/代理商使用,让客户能够基于平台二次开发,持续满足自身的业务迭代和个性化需求。让集成商/代理商能够基于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实现快速低成本交付。

第三步,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在平台上构建新应用,借助平台的流量售卖给平台客户,从而突破SaaS企业自身的业务范围,形成平台应用生态。或直接将平台售卖给ISV,独立开发和交付ISV自己的应用软件。

Salesforce已实现了第三步,典型案例是Veeva基于Salesforce的应用开发平台Force.com,开发了针对医疗行业的CRM系统,目前市值已超过200亿美元。

2、通用平台企业

头部SaaS企业是先有业务,然后造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去支撑自己的业务扩张,以及更长远的生态建设。通用平台企业则是先把平台工具造出来,然后提供给所有(理想情况)的应用程序开发场景使用。

低代码开发平台,对于头部SaaS企业来说是工具,对于通用平台企业来说是核心产品服务和新的商业模式,36氪希望关注到更多创业投资的新机会和新趋势,限于篇幅,后文会把焦点放在通用平台企业的研究分析上。

通用平台的代表企业包括国外的OutSystems、Mendix等,国内的企业有奥哲网络(氚云)、ClickPaaS、宜创科技、炎黄盈动、数式科技、轻流、搭搭云、黑帕云、易度软件等低代码创业公司,以及APICloud、明道云等延伸或转型到低代码领域的创业公司,以及大型企业旗下的业务模块,如帆软的简道云、阿里的宜搭等,还有Joget等正在拓展中国市场的海外公司。

如何进一步去分出通用平台企业的差异呢?赛道的关键点有哪些?

我们通过多家企业走访调研、产品试用和行业分析后,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去衡量平台能力,商业模式、商务能力、生态建设、融资能力。

平台能力决定了平台能提供多大的应用价值(开发效率提升多少倍,成本降低多少倍);

商业模式决定了应用价值能转化为多大的商业价值;

商务能力直接影响获客(尤其是大客户获客)能力,决定了商业价值能被多大程度落地;

生态建设指的是平台的教程、培训、帮助支持和社区等体系的搭建,直接影响平台的推广速度、推广成本和品牌;

融资能力很重要则是因为,优质的低代码开发平台研发是个高投入(数年、上亿元)、高门槛的事情,前期需要持续烧钱,直到平台商业化落地产生稳定营收。

后文我们会详细分析下平台能力和商业模式这两个较复杂的关键点。

如何衡量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平台能力

平台能力核心决定了2件事情,也是低代码开发平台最核心的价值体现:能开发多广泛场景和多复杂场景的应用;开发效率和开发成本能优化到什么程度。

这两点决定了低代码企业的天花板有多高、产品落地性和竞争力有多强、是否具备大客户复杂场景服务能力。

一个关键的问题来了:如何衡量平台能力?

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衡量,一个是从平台的技术路径和架构去衡量,一个是通过平台的应用效果衡量。

技术路径方面,我们与国内多家通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负责人,以及销售易、北森、用友的平台产品技术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交流,得出了以下结论:

大的层面,可以将低代码开发平台按照技术路径架构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表单/引擎驱动的模式,通过建立多张表单,使用流程串联,定义报表输出方式,构建表单类轻应用。该类模式的技术壁垒不高,主要支持开发表单类应用,场景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服务中小客户。

一类是基于aPaaS平台的模式,包含多种具体的技术手段和路径,例如模型驱动、代码生成、可视化编程等,底层技术涉及云原生、元数据、多租户等。该类模式的技术壁垒较高,颗粒度更细,复杂度、灵活度更高,能够支持广泛场景的复杂应用开发,具备服务大客户和中小客户的能力。不过此类平台往往很难进一步划分出几个清晰的技术流派,往往是每一家都有较大差异。

再来看另一个角度,通过平台的应用效果衡量。

首先,可以直接看平台的核心价值实现效果,即:

成功交付了多大规模的客户。横向广度上能覆盖多少行业、领域的应用开发场景,纵向深度上能开发多复杂的应用场景。

开发这些应用场景,能在多低的人天量完成,反应的是开发效率和开发成本能优化到什么程度。

除此之外,销售易CEO史彦泽和产品副总裁叶晓峥还补充了3点:(叶晓峥曾任Netsuite(现Oracle云ERP)产品总监,曾在Siebel作为项目带头人构建了Siebel CRM应用引擎)

有多少ISV基于平台进行原生应用开发,以及产生了多少应用数量,质量有多高。

对客户数据量的处理能力(销售易在单个租户可以支撑亿级)。

国际标准机构的认证,如Gartner高效开发平台的推荐供应商名单等。

五大商业模式寻找低代码价值出口

低代码开发平台本质是个工具,产生“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的核心应用价值。如何寻找最优质的价值出口,怎么将这把“利器”转化为可观的商业价值,对于创业公司的成败和未来体量都至关重要。

更具体的,其中涉及到选择的行业和场景是否有足够痛点,客户的付费能力有多高以及付费通道是否通畅,利润空间有多大,是否能够规模化扩张,扩张的边际成本是否足够低,该模式的天花板有多高,是否能够形成较高的壁垒等等。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将低代码开发通用平台的商业模式,初步总结为以下5大类:

成为表单类轻应用开发平台。包括轻量型的ERP、CRM、进销存、项目管理、OA等应用的快速构建,好处是能较快较轻的切入市场,用户使用门槛低,问题是支持开发的应用场景有限,大多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壁垒不高。

成为企业IT项目开发商。市面上有庞大的软件外包开发公司,承接着庞大的企业IT项目建设的需求。既然自己有强大的工具,干脆直接去承接企业外包开发需求,能够比其他公司缩短数倍的开发时间,降低数倍的开发成本,从而在交付时间和报价上产生大幅度优势,同时客户还能基于平台未来继续快速构建应用。该模式的问题在于,需要具备大量客户资源、熟悉客户业务,在交付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咨询工作,梳理客户的业务流程。当然,先自己把规模做起来,后面成为有核心开发工具优势的高生产力众包平台也是一种路径。

赋能咨询公司、集成商。不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做项目,而是针对直接服务终端客户的咨询公司、集成商、外包公司等,给他们提供低代码开发平台工具产生营收。这样低代码公司不用去争抢自己积累较少的终端大客户资源,不用花大量时间在客户业务咨询和需求梳理上,能较快的规模扩张,借助渠道把平台较快打入更多客户,再延伸潜在的客户服务。该模式下,平台要足够易用、降低使用门槛,且要做好培训、支持体系的建设,让渠道商有意愿和容易使用。同时,渠道商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会直接影响到平台的落地效果,进而影响品牌形象。

赋能中大型SaaS企业。前文已分析,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够有效解决,SaaS企业在快速低成本开发迭代产品线和功能,响应大客户定制化需求的痛点。头部SaaS企业大概率会自己研发构建aPaaS平台,规模次之的中大型SaaS企业,往往很难下决心投入长周期和高成本去自己构建,直接采购成熟的平台融入自身是较优的办法。不过这里的很大问题在于,中国的SaaS企业,绝大多数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一阶段的获客销售问题还没解决好,在构建aPaaS上可能决心不足。

成为企业中台解决方案商。基于低代码开发平台,帮助企业构建完整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能力,快速、低成本完成企业所有业务应用的开发和迭代,同时灵活、快速响应外部变化。让低代码中台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应用的入口,延伸出应用商城平台等更大的想象空间。在当前中台尚处于早期落地阶段,该模式需要找到痛点最强的企业客户,同时也会面临已有中台解决方案商的竞争。

以上5大类商业模式,还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去考量推敲:是直接售卖平台工具,还是基于工具售卖服务,以及售卖什么服务。

低代码创投机会创业入局不晚投资有早期机会

国内的低代码开发通用平台玩家,大多在2014年后启动相关业务,整体发展非常早期,尚处于产品初步落地、商业化探索阶段,营收大多在数百万元、千万元级别

目前奥哲网络是国内低代码领域发展规模靠前的企业,我们也做过详细报道。奥哲成立于2010年,以BPM产品切入流程管理领域,2014年,推出公有云BPM产品“氚云”,2019年,推出“业务中台”概念的低代码平台“云枢”。

奥哲网络2018年营收已过亿元,其商业逻辑是,轻量级零代码产品“氚云”基于钉钉平台获取大量客户流量,将一些有更多需求的中大型企业,引流至BPM和云枢业务,赚取高客单价的业务收入。

对比国外的头部企业,OutSystems目前在 25 个国家拥有 400 多家企业客户,包括丰田,罗技,德勤,施耐德电气和通用金融等,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远高于1亿美元,并且每年增长率超过70%,估值超过10亿美元。

相比之下,国内创业公司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目前估值大多在2亿元以内,数倍PS,存在较合理的早期投资机会,且大多低代码创业公司都正在融资

创业机会方面,虽然aPaaS的技术门槛较高,需要创业团队过往有多年的aPaaS经验,并投入数年的平台构建和打磨时间,但是低代码开发市场目前在国内依然处于非常早期阶段,需要技术产品和市场教育的进一步成熟,这就给了想进入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宝贵的时间窗口,所以我们判断依然有新入局创业公司的机会

RPABPM中台低代码背后是一个趋势

当我们观察了BPM、RPA、中台、低代码这些似乎关联性不大的技术服务后,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关联性和共通点。

这些技术服务其实都在响应一个共同的大趋势:企业要打破信息系统孤岛,快速迭代响应外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降本增效,提升内部生产力。

在这个大趋势下:

传统BPM基于企业已有的各个系统,通过代码开发、接口对接的方式,构建一个贴合客户业务流程的系统。

RPA则是规避了错综复杂的底层开发和对接,直接基于界面操作的手段,很取巧的完成大量“规则固定,重复性高”的工作,快速在各个系统孤岛嫁接桥梁,形成新的业务流。

中台则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企业原有系统之上,搭建了数据和业务中台,把这些企业各类数据、业务接口都整合好,由中台统一向上输出干净、有条理、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能力,更像是“中医”疗法。

低代码则想进一步提高中台的效率,通过开发效率的数倍提升,解决中台落地时,项目制、模式重的问题。相比于BPM和RPA,低代码除了解决已有系统的和打通串联问题,还可以直接构建新应用,场景其实更广。

当然,这并不是说未来一定是某一项技术的天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市场应用场景广阔复杂、技术持续发展演进的背景下,这些技术会以合适的方式组合融合,服务于合适的应用场景。

事实其实已经如此,奥哲的BPM业务通过低代码技术快速开发交付;UiPath等RPA企业基于拖拉拽的图形化操作方式设计RPA流程,其实就是特定场景的低代码应用;数式网络基于低代码提供中台解决方案;轻流也将RPA工具集成到了低代码解决方案。

最终一切还是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客户,在什么场景,提供什么核心价值,产生多大商业回报。技术归根到底是工具,至于用什么工具,其实从来不绝对。

结语

回归冷静,我们看到低代码的发展依然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即便是全球最领先的公司OutSystems,成立于2001年,发展至今接近2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很亮眼的成绩。

低代码开发到底能适应多广泛场景?做出多复杂应用?效率能提高1倍还是10倍?商业模式如何设计?卖工具产品还是卖服务?卖什么服务?怎么收费?市场什么时候能真正起来?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低代码创业公司、企业、投资人等去摸索和解答。

我们先不去揣测终局,是否会诞生新的开发语言、应用生态、新的企业信息架构,我们更希望看到产业从业者能够打磨好工具利器,真正扎根落地,解决问题,产生价值,而非炒概念、造热点、吹泡沫。

我们期待着,在古老的软件开发领域,能产生一次生产力大变革。

36氪本着伴随产业一起成长的初衷,撰写了本篇文章,由于时间、资源、视野有限,本文难免出现错误、片面等问题,欢迎各位指正交流。

我是36氪分析师陈绍元,持续关注低代码领域的发展。欢迎与我交流行业或寻求报道,我的微信:963757163,添加后请注明公司、职位、姓名



作者:36氪
链接:https://xueqiu.com/5215025851/131738118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传统企业纷纷为降本增效而努力,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之一。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大量研发需求、有限的研发人员以及成本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希望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的研发人员投入获得比较有效、便捷的业务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低代码平台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进而获得比较罕见的发展。

低代码平台通过拖拽页面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创建产品,这节省了大量技术研发人工的工作量,压缩了产品研发时间,提高了产品开发效率,而且可以引入大量业务人员承担部分甚至全部产品开发工作,逐渐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实现数字化的重要方式。

当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开始入局低代码赛道,如何建立成熟的产品、商业模式,以及具有吸引力的业务策略,成为低代码企业能否成长的关键要素。

与国内低代码平台刚刚兴起不同,国外低代码平台已经逐步走出萌芽期进入成长期,并产生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OutSystems、Salesforce、Mendix等,原生低代码厂商壮大的同时已开始出现并购整合的现象。

那么,国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哪些阶段?遇到什么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因此中国软件网希望通过梳理其业务发展历程、商业模式从而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以飨读者。

业务发展策略

1.1 OutSystems:云服务+订阅模式开辟低代码平台的典型商业模式

OutSystems成立于 2001 年,旨在改变企业软件的交付方式。 2004 年正式推出产品将业务瞄向电信行业并建立了产品商业模式。 2006 年,受3G许可价格影响,OutSystems开始着手产品和商业模式转型,通过销售开发工具以及推出平台以吸引更多客户。

2011 年因业务增长缓慢,OutSystems开始改变定价模式放弃销售长期开放式许可证,转而开始订阅模式,同年OutSystems开始上云转向云服务。 2014 年OutSystems推出了平台免费版本为开发人员提供个人云环境支持开发人员免费创建和部署Web和移动应用程序。

2015 年OutSystems正式转型为云厂商,专注于提供云服务。 2017 年,OutSystems发布低代码平台新版本,引入了DevOps工具链以及新的API支持开发团队管理应用程序、模块、环境、部署和发布。 2018 年OutSystems获得了3. 6 亿美元的融资成为了低代码赛道中的独角兽,掀起了低代码热潮。

2020 年,OutSystems宣布与AWS达成战略合作,以加速应用程序开发以及大规模采用云服务,增强DevOps、数据分析、应用程序AI/ML功能以及集成其他AWS服务。

OutSystems发展历程

1.2 Salesforce:以面向销售群体为切入点,以营销手段建立品牌影响力的低代码平台

Salesforce成立于 1999 年,致力于成为“销售人员自动化的互联网公司”。 2005 年,Salesforce推出AppExchange为第三方开发人员提供平台面向Salesforce客户开放。随着AppExchange的推出,Salesforce开始搭建平台、发展生态向“no software”前进。

2008 年,Salesforce将Apex、Visualforce等应用并入Force.com平台,支持开发人员在平台上构建应用程序以及用户界面,并开放Salesforce服务和架构,促进平台上汇集了大量开发人员。在这一年,Salesforce年收入超过 10 亿美元,成为头先家年收入突破十亿美元大关的云计算公司。

2010 年,Salesforce收购Heroku PaaS平台加固了其PaaS服务能力。 2013 年Salesforce1 平台启动,向移动端应用更进一步。 2015 年,Salesforce正式推出Lightning Experience开始逐渐集成低代码开发平台Lightning。 2019 年Salesforce收购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Tableau,整合入Salesforce1 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Salesforce发展历程

1.3 Mendix:以APP敏捷开发为切入点,被西门子收购进入工业互联网

Mendix成立于 2005 年,旨在为组织提供用更快、更简单的方式来驱动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应用程序开发平台。 2006 年推出了头先版产品成功助力荷兰大型邮政公司IT化转型。 2010 年Mendix推出敏捷应用商店AppStore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全球用户对敏捷开发组件、插件和应用程序解决方案访问需求。

同年Mendix发布了Agile Business Platform2. 5 版,面向企业可视化快速构建应用程序以及管理与现有应用程序集成。 2011 年,Mendix发布了Mendix3. 0 版本,包含免费社交空间Sprintr.com以及企业云门户用于集中管理部署、监视Mendix Apps,并建立了美国波斯顿新全球总部。

2018 年Mendix 发布Mendix Assist,通过AI辅助为新开发人员进行应用程序构建实践指导,同时为逻辑流程增添AI智能化。同年Mendix加入西门子,将持续致力于提升快速研发、全球扩张,与此同时Mendix希望进一步创建面向物理世界的数字操作系统、拓展平台,深度集成垂直领域解决方案扩展Mendix平台。

Mendix发展历程

从业务布局来看,三大厂商专注打造平台集成应用搭建生态。Salesforce作为SaaS厂商,在CRM领域中形成了独特优势,已拥有超过 15 万企业客户,集成了超过 4000 个应用程序,社区拥有 230 万开发者。OutSystems作为原生代码厂商则在不断增强云服务能力,通过与云厂商合作扩大平台服务能力以及生态集成,提升应用开发能力。Mendix则拥抱大厂商西门子深入拓展物联网领域。

在融资方面,受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大环境影响,三家厂商在在发展初期的融资过程中也受到了严重挫折。OutSystems在长达四十多次的推销中才筹集到头先笔资金。Mendix则因获得了邮政公司客户认可才在一年半后获得了一笔融资。Salesforce采取了拉朋友合伙入股的方式获得了资金支持。因此,对于低代码厂商来讲,随着产品推出并正式落地实践,形成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后,再融资就会显得轻松。

 商业模式

2.1 产品布局

Outsystems平台功能包含全栈视觉开发、拖放式UI、一键式部署、应用内反馈、自动重构、兼容移动、架构可拓展。与此同时OutSystems拥有两种版本,已形成了完整的AI产品架构。

Salesforce在提供应用开发的同时,还支持定制应用程序数据库,同时基于在CRM领域的沉淀,AppExchange为Lightning平台积累了众多租户、销售渠道优势。Lightning平台支持元数据、共享基础架构、自动升级自定义功能和API架构,Flow实现流程自动化。

Mendix提供模型驱动IDE和微流,通过拖放式组件和模型驱动来创建Web和移动应用,以及支持自定义UI和组件,内置DevOps功能服务持续交付。Mendix专注在前端提供社交协作工具、敏捷项目管理、团队开发能力 (包括应用程序内符号) 和反馈管理,通过分析和应用质量管理 (AQM) 工具检查应用程序模型,助力应用程序模型优化。

从产品功能来看,低代码通用平台具备前端编辑、全栈视觉开发、部署、运行、监管等功能,看重应用程序开发运营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集成了AI架构。在服务用户上,Outsystems和Salesforce的用户更多面向企业及开发人员,Mendix则设计了低代码和无代码两种产品,同时面向普通人员、专业开发人员。

2.2 定价策略

在定价上,OutSystems提供两种定价方案:高价版中客户可以拥有较大用户容量,就成本而言企业用户体量越大定价也将越高,因此更多面向中大型企业,其免费版较多可支持 100 个用户,对于小型组织以及购买前体验组织来说更具吸引力。Mendix采取根据不同应用程序、运行环境来定价,相对来说对于中大型客户更友好。Salesforce根据功能和用户人数来定价,与前两家相比价格要略高。

2.3 服务场景

从垂直服务领域来看,三家厂商受头先家客户的影响,在起步阶段更倾向于此领域的开拓,先垂直深耕一个领域,逐步完善产品,待成熟之后开始拓展服务领域。如,OutSystems在起步之初于电信领域深耕多年,随市场变更进而开始拓展新的服务领域;Mendix受在欧洲市场中保险业的成功拓展在掘金美国的初期同样选择从保险业入手;Salesforce则是从销售入手全面布局销售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拓展到其他与销售相关的各个行业,实现服务领域的拓展。

经验借鉴

从OutSystems、Salesforce、Mendix三大低代码厂商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软件网总结出七条可值得借鉴的经验:

经验1:产品定位要找准切入点

在低代码平台的发展初期,产品定位要精细,以一个小的点作为产品的切入点,而且要选择企业自身具有优势或资源积累的点,这样才能确保产品推出之后更容易获得客户。

经验2:做好底层技术的积累工作

低代码平台具有较高的平台属性,需要良好的底层技术能力以及一定的技术积累,才能为客户提供大量可复用的数据模型,因此企业在尝试进入低代码领域时应头先做好底层技术积累工作。

经验3:尝试借助资本的力量

在低代码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当下,低代码企业应善于借助资本的力量丰富自身的生态资源,弥补自身不足的地方,如Mendix借助西门子的力量实现业务转型和升级,就是很好的例子。

经验4:充分发挥软件订阅+云服务的商业模式优势

与销售长期许可相比,订阅制以灵活性、易于接受性逐渐被企业所认可。要避免免费软件的病毒式效应,相对销售长期许可获利订阅制虽较低,但凭借“薄利多销”的策略,低代码厂商更易打开市场。

经验5:在起步阶段低代码厂商需要专注于垂直行业

目前国内低代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与大厂商深厚的资源沉淀相比,在起步阶段低代码厂商更需要寻找突破点,即使是低代码通用平台也应深耕垂直领域服务积累实践经验和产品迭代,进而拓展到其他领域挖掘更多客户。

经验6:通用平台将低代码与无代码产品相结合会拓宽更多用户,助力于完善生态

低代码开发的目标在于便捷、有效的提升应用程序交付,帮助开发人员提升开发效率的同时满足企业对开发人员的激增需求。低代码与无代码的结合将会吸引更多开发人员及普通人员,共同推进应程序场景拓宽。

经验7:低代码厂商需紧随企业数字化发展潮流,及时调整产品策略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上云成为潮流,低代码开发平台也正在加速云平台化经营,与此同时随着AI、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集成更多应用才能适应企业IT化需求。


(1)初衷


1995年,Amazon成立。24x7运行,全球都可以访问。可以在线选择商品,可以在线网银支付或者绑定信用卡扣费支付,可以在线评价。Amazon电子商务网站很易用,所有用户都不需要培训就会使用,也不需要帮助文档。Amazon总是能在线跟踪用户行为并且分析用户行为,以便为自己网站功能快速迭代满足用户需求而做数据驱动决策。1997年,Amazon上市了,如今是美国股票市值数一数二的公司。


Salesforce.com的创始人贝尼奥夫看在眼里羡慕在心上,他有一个梦想:希望用户使用软件,能够和使用电子商务网站一样。


Salesforce.com于1999年6月正式成立。可不巧,2000年6月,美国互联网泡沫就破裂了。Salesforce.com的CFO希望让Salesforce.com的创始人贝尼奥夫,把Salesforce.com的.com去掉,因为当时投资人对com公司避之不及。但贝尼奥夫坚决坚持要.com而不去掉。因为他的理由是:我创办Salesforce.com,就是为了让用户能像使用电子商务网站一样使用软件。


20年来,这个原则,他一直坚持并践行着。如果你不理解Salesforce.com这个创办的初衷和梦想,你就不会明白Salesforce.com那么多奇怪的举措到底是干什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想法。


(2)经典软件模式


贝尼奥夫是Oracle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在Oracle十三年时间,一路做到了Oracle北美地区的总经理。要知道90年代的Oracle,主要营收还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可想贝尼奥夫的能力,以及他对经典管理软件这个行当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经典管理软件,一般的做法是:总部负责ERP软件产品研发,而在靠近各国各地区的客户区域,进行当地营销、当地销售、当地实施、当地培训认证、当地定制开发与集成开发、当地应用支持(应用疑惑解答/辅助配置变更)、当地技术支持(疑难故障诊断与处理/性能监控与优化)、当地运维服务(监控/升级/备份/迁移/安全)


Oracle研发与销售的都是大型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直到2016年才并购了中小型ERP公司NetSuite。而SAP也是研发与销售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在2002年并购了以色列一家中小ERP公司的产品,把该公司的产品UI改成统一的SAP GUI,并且改了个名字叫SAP Business One,但是一直销售额不行。所以,管理软件巨头SAP、Oracle的主阵地都在大型巨型企业管理软件。


对于大型巨型企业管理软件的销售,就涉及到复杂客户业务复杂客户决策流程、大销售、团队销售、长时间跟单、大合同订单、销售人员线下见面、销售人员分阶段追款回款。


(3)Salesforce.com客户定位


Salesforce.com面向中型企业。Salesforce.com的定价也主要是为中型企业而考虑的。


如果大型巨型企业也想用Salesforce.com的软件,Salesforce.com仍然走的是经典管理软件的体系: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代理Salesforce.com的软件,和他们代理SAP软件一样,而且由他们来销售、实施、服务客户。


Salesforce.com也会覆盖中小型企业,但是Salesforce.com的主力战场不在这里。所以对于中小型企业,Salesforce.com采取的策略是:在线营销、在线自助试用、在线自助充值支付或绑定信用卡持续扣费、在线自助使用、在线视频免费培训收看、在线到社区中自助寻求支持。


而对于Salesforce.com的主力中型企业客户,Salesforce.com是在线下各地搞营销活动,一年一次大型Dreamforce年会营销活动,来批量卷入客户,Salesforce.com自己的销售来亲自跟单。


直到现在Salesforce.com成立了20年,Salesforce.com的60%以上的营收主要来自Salesforce.com的大本营:北美地区。


(4)Salesforce.com的产品


Salesforce.com的产品,经过20年,形成了以下的产品体系:


1、营销云:从社交网络广告投放、搜索广告投放、社交网络用户评价聆听,到邮件营销、短信彩信营销、移动消息推送营销,到CMS、用户行为跟踪,到客户数据管理,应有尽有


2、电子商务云:B2C、B2B商城、搜索、推荐……


3、销售管理云


4、客服云:在线IM、云呼叫中心、智能问答机器人、客服管理系统……


5、协同云:在线IM、邮件、音视频会议、文档共享、云盘……


你会发现,Salesforce.com越来越像是一个可以做类似Amazon电子商务网站的一个在线SaaS套件了。Salesforce.com不仅商业模式想像Amazon一样,甚至功能也想像Amazon一样。所以,Salesforce.com必然会和Shopify(在线商城)、HubSpot(在线CMS网站)竞争。


(5)Salesforce.com的销售


你很难看见Salesforce.com的销售,就如同你很难看见Amazon电子商务网站的销售一样。他们希望和你在在线IM、电子邮件、在线音视频会议、在线社区中进行交互,而不希望你和他呼叫中心电话交流、线下交流。幸好,Salesforce.com可以免费注册账号,Salesforce.com有社区云、协同云、营销云产品,Salesforce.com他们自己也在用。通过这些在线系统,他们能够做到在线用户行为跟踪、在线用户数据采集,以便做到真正的营销自动化、销售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网站一样,这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当然,Salesforce.com的定位中型客户,Salesforce.com的中型定价,以及按年分期订阅,也决定了Salesforce.com能够坚持做到在线销售推进、营销自动化、销售自动化。


而且,Salesforce.com不像经典管理软件是事后追款回款的。Salesforce.com的模式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站一样,是事前支付、事中消耗的。你如果不缴费,你就不能使用Salesforce.com的在线SaaS。所以Salesforce.com的现金流比经典管理软件模式要强多了。


而且,Salesforce.com的商业模式是:入门费用较低、基础版功能较少,但应用商店有丰富的模板、插件,你想用你就得像在苹果App Store中购买一样。这样,你必须绑定你的银行卡或信用卡或者充钱到Salesforce.com的账户中来消耗。你会断断续续购买不少插件和模板,所以你会一直绑定着零零碎碎消耗着。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网络游戏的装备道具购买一样。你看中国有赞就是这个套路,基础版很便宜6888元,但是有赞是做独立电子商务零售商铺软件的,你卖货,总得需要很多营销套路,如买一送一、秒杀、团购、视频直播...。而这些,都是收费插件。营销套路层出不穷,有赞的营销插件就层出不穷。你再看WPS文档模板,也是这个套路。


而且,Salesforce.com是SaaS、PaaS、IaaS一体化,这不像经典管理软件,你一个企业的CIO需要分别建设IDC机房拉企业宽带、购买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和中间、ERP应用软件。在Salesforce.com这里,你什么都不用,你看到的就是一套应用软件。所以Salesforce.com不用和企业IT部门打交道,而是和企业的真正的应用用户:业务部门负责人直接打交道就可以了。这样就不需要和企业多个部门交叉打交道了,销售难度、销售成本、销售效率就好得多。


而且,Salesforce.com是租用模式,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种日常IT消耗,就和你使用企业宽带是一样的。而在经典管理软件模式,软件是一个IT资产,和服务器IT资产一样,算企业的固定资产。从固定资产模式转向日常费用消耗模式,这也是很大的一个转变。对于大额固定资产,这就得走采购招标、法务流程。但是对于小额日常费用消耗,这就是日常的部门费用日常报销就可以了,流程简单得多。而且Salesforce.com采取按需要量购买、即时购买即时扩容、分期订阅租用的模式,所以这个日常消耗费用,对于业务部门自己的日常业务预算就可以覆盖了,这就不需要协商企业IT部门走专门的IT立项、选型、评审、预算了。


(6)Salesforce.com的实施


Salesforce.com的软件力求像电子商务网站一样易用,不用培训、不用帮助说明。所以你看Salesforce.com的网站上到处都是卡通小动物形象,就连它的财报也是。所以对于中小型企业、使用基础版,自己在线试用、在线支付、在线使用、在线学习视频、在线寻求社区帮助就能正常运转了。


对于Salesforce.com定位的主力中型企业客户,Salesforce.com有一支专门的永不落幕的实施团队: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他们会运营在线支持社区TrailBlazer,他们从社区中邀请到合适的社区专家来做在线培训在线分享,然后他们把录像视频放到在线培训网站TrailHead上。


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自己还有一个服务产品,那就是:客户成功服务包。这个服务包的价格往往是你在Salesforce.com的年度综合消耗费用的10%-30%。你作为客户如果订阅了这个服务包,你就会有一个对应的客户成功经理,你如果在日常中遇到什么问题,你都可以直接找这个客户成功经理,他会给你协调Salesforce.com的内部团队、应用商店供应商、社区专家,帮你及时推进协调解决问题。


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会持续关注你的使用性能。Salesforce.com有一个网址叫trust.Salesforce.com,Salesforce.com的升级公告、运维公告、安全风险、性能预警、接口可用性,都在上面。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和你沟通、主动优化。


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还会持续跟踪统计你的用户使用行为,并且根据你的用户使用行为,来看你经常需要配置什么、变更什么、点击什么,他们会根据统计数据进行预制模板配置、自动化脚本,来让你尽量减少配置、变更、点击。如果他们觉得需要内置到标准产品中,他们会和内部研发团队协商内置到标准产品中,这样就不需要他们在外围制作自动化脚本了。所以,Salesforce.com的软件进化迅速,越用越好用,秘密就在于此。这是经典管理软件模式是根本达不到的。


Salesforce.com的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是和客户如此关系密切,所以他们不仅承担服务职责,他们还承担了老客户持续续费、版本升级购买、交叉销售的职责。当然,Salesforce.com因为是绑定银行卡或信用卡使用,是属于事前支付持续消耗扣费模式,又有客户成功团队持续呵护,所以Salesforce.com客户续约率很高。


作为IT软件,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产品数量x客单价x客户数量x客户续约率x客户续约时长,这就是总营收。产品数量,Salesforce.com通过并购来解决。客单价,Salesforce.com通过大量在线营销、线下营销活动、一年一度Dreamforce大会来做品牌提价。客户数量通过销售团队来增长。客户续约率和客户续约时长通过客户应用成功运营团队来提升。


(7)Salesforce.com的定制开发


经典管理软件模式,也有开发平台、Open API平台、开发文档、开发者在线问答交流社区,也在各个区域有定制开发和集成开发的合作伙伴。


但是,Salesforce.com是要做像电子商务一样啊。你看Amazon在2002年推出Amazon WebService Open API,这和淘宝开放API平台一样。Salesforce.com也是在2004年推出Open API平台、APEX应用开发语言(和SAP ABAP应用开发语言一样便于应用开发)、force.com开发平台和开发IDE、开发者在线问答交流社区。在2006年,Salesforce.com又推出了应用商店。


Salesforce.com的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一样的商业模式。你作为一个开发者或一个软件公司,你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一个应用,然后上传到应用商店中进行销售。销售会走统一的支付通道,钱会先汇集到应用商店,然后再结算给供应商。应用商店如果销售了,就会有销售抽佣。苹果应用商店和Salesforce.com的应用商店一样,都是20%-30%的销售抽佣,而且Salesforce.com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一样也有开发者费用,一个开发者账号200美金,以覆盖应用商店审核人员的成本。另外,如果你想在应用商店中做广告,那还有广告费。所以应用商店营收有三块:开发者服务费、应用商店广告费、应用商店销售分佣。


但是,Salesforce.com和苹果应用商店有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Apple App是个客户端软件,运行在用户的手机上。但是Salesforce.com的软件是个服务器端软件,是基于Salesforce.com的云端PaaS平台开发的,开发完要上传到Salesforce.com的服务器上的,是日常要运行在Salesforce.com的IaaS和PaaS中的,这会消耗Salesforce.com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带宽、数据库、中间件、运维成本、安全防护成本。所以哪个企业客户持续在应用一个应用商店的应用,那么Salesforce.com仍然会每年统一收取这个应用的订阅费,并且按照这个客户这个应用的年度订阅费的30%进行分账。


(8)Salesforce.com的服务


服务,分为培训认证、应用支持(应用疑惑解答/辅助配置变更)、当地技术支持(疑难故障诊断与处理/性能监控与优化)、当地运维服务(监控/升级/备份/迁移/安全)


对于培训认证,这是经典管理软件的利润很丰厚的一块独立业务营收。但是Salesforce.com要做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站,所以它极力打击培训认证,就搞免费的在线视频学习。对于有些腰大气粗的金主,非要线下面对面培训,Salesforce.com只好使用生态合作伙伴,由生态合作伙伴来搞线下面对面收费培训服务,Salesforce.com自己坚决不碰这块。


对于应用支持,Salesforce.com并不建立大规模自有的客服团队和呼叫中心,而是全力运营好在线支持社区TrailBlazer,让社区专家来解决客户问题,让客户自助到社区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即使对于购买了客户成功服务包的客户,也只是客户成功运营团队来帮助到社区中寻求专家而已,而Salesforce.com自己并不大量储备自己的应用支持专家和技术支持专家。


对于运维。经典管理软件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不同客户的IDC环境、配置、服务器存储性能、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和数据库版本、安全防火墙配置,这当然会给经典管理软件的运维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而Salesforce.com是SaaS、PaaS、IaaS一体化,客户你自己不能要求Salesforce的软件部署在你指定的云计算厂商那里。所以Salesforce.com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统一IDC标准、服务器存储标准、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版本标准、安全防火墙配置标准、运维操作流程标准。所以Salesforce.com能够做到大规模、统一的、自动化的运维,成本、质量、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为啥SaaS软件续费率高、客户满意度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Salesforce.com能做到随时随地埋点监控,快速发现问题根源。你如果干过经典管理软件你就知道了,如果客户出了异常,你想埋点跟踪,那难度、时间效率,势比登天。


Salesforce.com自己的版本节奏是一个季度统一发布一个大的版本,但是平时的小修小补小改进都是随时发布上线的。这就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惯用的DevOps套件。


我越来越理解Salesforce.com为啥市值那么高了,因为它是披着管理软件的皮的一家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它的技术架构、研发迭代模式、销售模式、运营模式、运维模式都是按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方式来的,甚至它的功能也越来越演变走向支撑企业营销和电子商务了。它的市值就是按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来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