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

1. 说在前面的废话

经常看到有伙伴咨询,需要手工向K/3 Cloud的物理表格中插入数据,但不知道如何生成表格主键值。

或者自行获取表格当前最大主键值+1,作为新的主键值:
这样插入的数据本身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用户从K/3 Cloud中手工新增单据保存时,即会因为主键重复而保存失败。

被问的多了,感觉有必要开个专贴,再有新伙伴咨询时,即可奉上此贴。

2. K/3 Cloud是如何为表格产生流水号的?

K/3 Cloud 为每个物理表格(t_xxx),都建立了一个索引辅助表(z_xxx),内含一个自动增长的Id字段,以及一个无意义的整数字段Column1。

在向表格(t_xxx)插入数据之前,先向其索引辅助表(z_xxx),插入1行数据,利用自动增长的Id字段,产生一个流水号作为表格主键。
随后,会清空索引辅助表,保持空行。

普通的物理表格,其索引辅助表的命名规则,是把表格的前缀"t_",替换为"z_",如"t_Bas_Item"表的索引辅助表为"z_Bas_Item"。

如果表格的前缀不是"t_",则直接在表名前添加"z_"作为索引辅助表,如"JD_t_Cust_Entry100001"的索引辅助表为"Z_JD_t_Cust_Entry100001"

例外:各种基础资料的主表(仅主表),采用同一个索引辅助表(z_bas_item),以便产生统一的流水号,如供应商、客户、员工,部门的主表,其内码是统一分配、互不重复的。

3. K/3 Cloud插件如何为表格产生流水号?

K/3 Cloud封装了一个服务 (Kingdee.BOS.ServiceHelper.DBServiceHelper.GetSequenceInt64),产生表格的流水号。

插件直接调用此服务即可。

示例代码如下:
//***********************************************
///


/// 把图片数据,直接存入到数据库表格中
///
private void SaveFileToDB()
{
// 获取表格名称
string tableName = this.View.BillBusinessInfo.Entrys[0].TableName;
// 表格主键字段名
string pkFieldName = this.View.BillBusinessInfo.GetForm().PkFieldName;
// 图片字段名(Image类型)
string imageFieldName = "F_JD_Picture";

// SQL语句
string sql = string.Format("INSERT INTO {0} ({1}, {2}, {3}) Values (@FID, @FBillNo, @Image)",
tableName,
pkFieldName,
this.View.BillBusinessInfo.GetBillNoField().FieldName,
imageFieldName);


// 准备字段值:
// 获取主键值
var ids = Kingdee.BOS.ServiceHelper.DBServiceHelper.GetSequenceInt64(this.Context,
tableName,
1);


// 图片内容
Byte[] fileValue = this.ReadFile(this._fullFileName);


// 准备SQL参数
List paramList = new List();
paramList.Add(new SqlParam("@FID", KDDbType.Int64, ids.ElementAt(0)));
paramList.Add(new SqlParam("@FBillNo", KDDbType.String, "JD" + Convert.ToString(ids.ElementAt(0))));

// 使用KDDbType.Binary类型可行,测试图片能够存入(测试图片2,280K)
paramList.Add(new SqlParam("@Image", KDDbType.Binary, fileValue));


DBServiceHelper.Execute(this.Context, sql, paramList);
}

//******************************************

4. 存储过程中,如何为表格产生流水号?

我们不推荐使用存储过程插入表格数据,但必须时,请使用如下示例代码,产生表格流水号:

declare @id int
insert into z_bas_item (column1) values (1)
select @id = id from z_bas_item
delete from z_bas_item
select @id

5. 与K/3 Wise的差异?

K/3 Wise有一个单独的物理表格(表名我不记得了),记录各个表的当前最大流水号,插入各种表格数据前,都要读取此表格的数据并更新。
并发业务量大时,会有性能瓶颈。
K/3 Cloud则是为各个表格单独建立索引辅助表,不易形成性能瓶颈。


      1、项目相关的快捷键

      Ctrl + Shift + B = 生成项目

      Ctrl + Alt + L = 显示Solution Explorer(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

      Shift + Alt+ C = 添加新类

      Shift + Alt + A = 添加新项目到项目

      2、编辑相关的键盘快捷键

      Ctrl + Enter = 在当前行插入空行

      Ctrl + Shift + Enter = 在当前行下方插入空行

      Ctrl +空格键 = 使用IntelliSense(智能感知)自动完成

      Alt + Shift +箭头键(←,↑,↓,→) = 选择代码的自定义部分

      Ctrl + } = 匹配大括号、括号

      Ctrl + Shift +} = 在匹配的括号、括号内选择文本

      Ctrl + Shift + S = 保存所有文件和项目

      Ctrl + K,Ctrl + C = 注释选定行

      Ctrl + K,Ctrl + U = 取消选定行的注释

      Ctrl + K,Ctrl + D = 正确对齐所有代码

      Shift + End = 从头到尾选择整行

      Shift + Home = 从尾到头选择整行

      Ctrl + Delete = 删除光标右侧的所有字

      3、导航相关的键盘快捷键

      Ctrl +Up/Down = 滚动窗口但不移动光标

      Ctrl + - = 让光标移动到它先前的位置

      Ctrl ++ = 让光标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F12 = 转到定义

      4、调试相关的键盘快捷键

      Ctrl + Alt + P = 附加到进程

      F10 = 调试单步执行

      F5 = 开始调试

      Shift + F5 = 停止调试

      Ctrl + Alt + Q = 添加快捷匹配

      F9 = 设置或删除断点

      5、搜索相关的键盘快捷键

      Ctrl + K Ctrl + K = 将当前行添加书签

      Ctrl + K Ctrl + N = 导航至下一个书签

      Ctrl + . = 如果你键入一个类名如Collection,且命名空间导入不正确的话,那么这个快捷方式组合将自动插入导入

      Ctrl + Shift + F = 在文件中查找

      Shift + F12 = 查找所有引用

      Ctrl + F = 显示查找对话框

      Ctrl + H = 显示替换对话框

      Ctrl + G = 跳转到行号或行

      Ctrl + Shift + F = 查找所选条目在整个解决方案中的引用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对于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像张勇说:“不断升级自我,时刻具备拥抱变化的热情和能力,必须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次我们也给大家分享下阿里、腾讯的组织架构发展史。

阿里巴巴

1999-2005

从18罗汉到四大业务

2007-2008

2007年,“轮休学习”大量高管离职,雅虎高管不断轮换,吴泳铭带队成立阿里妈妈2008年,互联网寒冬,整理雅虎,深化“大淘宝”战略,孙彤宇离职,陆兆禧接任淘宝CEO

2009

继续裁撤雅虎,只保留“口碑”,张宇任口碑总经理成立阿里云,总裁王坚,雅虎被整合入阿里云公司阿里软件所有服务关停,部门整合进入阿里研究院,阿里软件总裁兼CTO王涛离职,阿里研究院由集团总裁曾鸣接管

2010-2011

淘宝拆分“C2C、B2B、搜索”三个部门开启搜索零售,同年彭蕾任支付宝总裁兼任集团人力总监,原CEO邵晓峰调回总部

2012

6大子公司才分为7大事业群,总裁直接向马云汇报,阿里历史上的“七剑下天山”B2B 完成私有化, 雅虎回购协议达成,为阿里集团日后上市做准备7个事业群总裁直接向马云汇报,由“子公司”改称为“事业群”

2013-2014

7大事业群拆分为25个事业部,采取总裁负责制,马云评价”阿里13年来最艰难的一次组织、文化变革”。2014年,All in 移动端,移动负责人改为张勇

战略意义:

组织自我变革:应对外界剧烈竞争趋势(京东、唯品会等)重新配置资源:化解矛盾,给年轻人晋升空间预备接班人:5月马云卸任CEO,陆兆禧接任,9月张勇被任命为集团COO

2015-2018

阿里创造性地设立了中台事业群,让组织结构从“树状”变为更灵动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网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避免了不同业务对应不同基础能力的重复建设,也为持续创新提供基础。“企业是否该设置中台”随后被当做管理学经典问题反复被拿出来讨论。

大中台——DT 时代的大中台战略

人事安排 :张建锋担负“中台”,兼具技术、商业背景,集团总构架师中台下辖:搜索、共享、数据、产品部,以及闲鱼、淘宝头条等创新业务小前台—— 打破树状结构,改为敏捷小前台

前台下辖:淘宝、手机淘宝、天猫三大部门,张勇直接率领管理安排:“班委制”,班委由年轻骨干担当,7位80后独立部门(内部创业)

阿里妈妈、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菜鸟网络(总裁童文红)继续面向市场独立发展,实施总裁负责制2019

以阿里数字经济体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阿里宣布新组织升级结果:蒋凡、胡晓明、程立等一批青年领导层进一步晋升,阿里在集团技术、电商广告,以及新零售等领域也进一步融合发展。

腾讯

初始组织架构

当时腾讯规模还比较小,只有一个核心产品QQ,人心齐,管理简单,职能式架构可以发挥最优作用。

M线-市场:市场部、移动通信部R线-研发部门:无线开发部、基础开发部职能部门:总办会议(领导班子+M线+R线负责人)

第一次架构调整——2005年

随着腾讯的发展壮大,业务多元化布局开始,职能式架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按照当时腾讯CEO张志东所述,“腾讯是产品导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但是当时所有的职能部门、研发部门不买产品部门的帐,产品部门根本影响不了研发部门,产品做得好,研发部门也不受激励。”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至今还没得到良好的解决,有人归结于腾讯的“赛马机制”。

基于原有架构的管理混乱,腾讯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2005年,腾讯推出BU(Business Unit)事业部制,结构包括:

企业发展系统B线业务系统:B1:无线业务、B2:互联网业务、B3:互动娱乐业务、B4:网络媒体业务R线平台研发系统:R0:平台研发部线、R1:即时通信线、R2:搜索业务线运营平台系统职能系统使其由一家初创公司转向规模的生态协同,从单一的产品变成了一站式的生活平台。由各事业部的 EVP(执行副总裁)来负责整个业务。这相当在每个业务都增设了一个的 CEO。

第二次架构调整——2012年

马化腾层提出这样的疑问:“当团队规模变大后,很容易会滋生出一些大企业毛病。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克服大企业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 为了便于公司相关业务协调,减少部门间相互扯皮和恶性竞争的情况,腾讯做出了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以便于更好地应对用户的新需求,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模式层出不穷的挑战。

为了便于公司协调业务,减少部门间相互扯皮与恶性竞争的状况,腾讯做出了第二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即 BG(事业群)化。公司将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成立6大事业部,而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将分拆电商成为专注的电商公司,打造超级电商平台。

第二次的架构调整,马化腾在给员工的信中做出了说明,他表示:“这次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按照各个业务的属性,形成一系列更专注的事业群,减少不必要的重叠,在事业群内能充分发挥‘小公司’的精神,深刻理解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打造优秀的产品和用户平台,并为同事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机会;同时,各事业群之间可以共享基础服务平台以及创造对用户有价值的整合服务,力求在‘一个腾讯’的大平台上充分发挥整合优势。”

架构新增——2014年

2014年,腾讯新增微信事业群。微信事业群由“微信之父”、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担任事业群总裁。内部邮件称,微信事业群将负责包括“微信基础平台、微信开放平台,以及微信支付拓展、O2O等微信延伸业务的发展,并包括邮箱、通讯录等产品开发和运营,致力于打造微信大平台,为用户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同时,还有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调整,就是撤销了腾讯电商控股公司,将其中的O2O业务全部并入微信事业群。也就是说,微信事业群未来将抗起腾讯从支付到线下一系列闭环的大旗。

第三次架构调整——2018年

2018年“十一”长假前的一天,9月30日,腾讯在时隔6年之后宣布历史上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BG)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互动娱乐事业群、技术工程事业群、微信事业群。

马化腾将这次调整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革新”“升级”“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同时他还直接表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行业分析认为,腾讯的此次战略升级“治标不治本”,没有中台和中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次架构调整之后,腾讯的问题依然是历史遗留问题:少一根指挥棒。此次最新的架构调整,腾讯将成立技术委员会,通过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加强基础研发,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协作与创新,提高公司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在公司内鼓励良好的技术研发文化,让科技成为公司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动力与支撑。

阿里的中台战略,共享业务事业部,腾讯产品驱动的事业群,两家根据业务需求不断的调整组织架构。实际上,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而企业要做的便是去接受不断的改变。